top of page

伊斯蘭在中國

中國情況

  • 歷史

    • 回族:

      • 從七至八世紀唐朝開始,大食國(阿拉伯帝國)一批批阿拉伯,波斯等地的各族穆斯林商人,傳教士,使節,旅行家來到中國不斷,有時一年一次,有時一年兩次。唐宋政府鼓勵商業貿易,因而有不少人便留居中國不歸。

      • 在元代,蒙古人發動大規模的對外西征,征服了中亞,西亞,阿拉伯廣大地區,包括很多信仰伊斯蘭的國家和民族。隨著蒙古人每次戰爭的勝利,他們遷徙一批批人到東方來,總數幾十萬;同時由於交通大開,有很多商人來中國,這些來自不同地域,民族,語言文字的穆斯林,以駐軍,工匠,商人,官吏,學者等不同社會身分,擴散全中國。

      • 明代有中亞等地信仰伊斯蘭的各族人民入附中原,還有南洋的穆斯林來中國而定居下來。

      • 千多年間,東來的穆斯林,在中國各地定居下來以後,和當地的各族婦女通婚,這些婦女也信仰了伊斯蘭。他們分佈在全國各地,形成回族。

    • 維吾爾族:

      • 最主要的來源是來自蒙古草原的和南疆綠洲上的居民。

      • 九世紀,維吾爾族這兩部分人大規模匯合,新疆建立哈拉汗王朝。

      • 十世紀,開始伊斯蘭化。

      • 十一世紀,東向攻佔塔里木盆地一帶。

      • 十二世紀,西遼攻佔哈拉汗。

      • 十三世紀,蒙古滅西遼。

      • 十四世紀,統治新疆的東察合台汗國推行伊斯蘭。

      • 十六世紀,東察合台臣服於蒙古穆斯林建立的葉爾姜汗國;這個汗國的統治階層與突厥人通婚;維吾爾族完全融合為一個統一的,新的民族共同體。

    • 在一千三百多年來,透過大小多次遷徙,與當地居民融合,也透過一些傳教,增長到幾千萬人。

 

教派

  • 中國的穆斯林絕大多數屬伊斯蘭的正統教派遜尼派,承認早期四大哈里發都是穆罕默德的合法繼承人。遵行該派四大學派之一的哈乃斐派的學說,同時也尊重其他三位伊瑪目創立的學理。

    • 三大教派:

      • 格的木。

      • 伊合瓦尼。

      • 西道堂。

    • 四大門宦:

      • 哲合林耶。

      • 虎非耶。

      • 格的林耶。

      • 庫不林耶。

    • 什葉派的穆斯林數目極少,包括:

      • 新疆喀什的塔吉克族,屬伊斯瑪儀派。

      • 莎車縣一小部分維吾爾族,屬十二伊瑪目派。

       

  • 五功

    • 念:念誦清真言:[萬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主的使者]。

    • 禮:

      • 每天在規定的五個時間向麥加方向禮拜。

      • 每周五主麻日下午到清真寺參加聚禮,內容有禮拜,誦經,講道。禮拜前必須先做凈禮。

      • 每年開齋節和古爾邦節也做禮拜。

    • 齋:在伊斯蘭曆每年九月(萊買單月),凡九歲以上的女性和十二歲以上的男性穆斯林,在每日從拂曉前至日落之間,禁絕飲食和房事,封齋第二十九日傍晚如見新月﹐次日即為開齋節﹔如不見﹐則再封一日。

    • 課:交納四十份之一的財產為天課,用來救濟有需要的人。

    • 朝:有條件者,一生至少一次去麥加朝覲克爾白天房,在伊斯蘭曆十二月十日。凡是去過麥加朝覲的穆斯林,被稱為[哈吉],冠在他的名字之前,受到其他穆斯林的尊重。

     

  • 六信

    • 信安拉,即真主。

    • 信經典,包括古蘭經和聖訓。

    • 信天使,是真主所創造的。

    • 信使者,即真主命令向人間傳達信息者。

    • 信前定,即命定或宿命。

    • 信末日,包括後世,末日審判,死後復活。

     

  • 主要節日

    • 開齋節:

      • 在新疆亦稱肉孜節。

      • 在伊斯蘭教曆十月一日,即九月封齋結束後一日。

      • 當日﹐穆斯林前往清真寺參加會禮﹔會禮之後﹐互相問候並互贈禮物;根據各地的風俗習慣﹐慶祝形式不盡相同﹐有的炸油香製美食款待親友,有的請阿訇誦經祈禱,有的聚會聯歡等。

    • 古爾邦節:

      • 亦稱宰牲節,忠孝節。

      • 在伊斯蘭教曆十二月十日。

      • 為紀念易卜拉欣父子為真主犧牲的精神。易卜拉欣虔誠地信奉真主﹐一次他夜夢真主,得到啟示命他宰殺親生兒子獻祭。當他遵命執行時,真主遺天使牽一只羊來,命他以宰羊代替獻子祭祀。

      • 當日,穆斯林前往清真寺參加會禮;另外,每家或數家合宰一隻羊;除會禮,宰牲外﹐大家紛紛走親訪友,互送油香,鏾子等各種炸果;新疆穆斯林還以歌舞慶祝,一些長期過著遊牧生活的民族並舉行叼羊,賽馬等娛樂活動。

    • 聖紀:

      • 亦稱聖祭,聖會或聖忌。在新疆稱牟嚕德節。

      • 據傳﹐穆罕默德誕生與逝世均在阿拉伯太陰曆三月十二日,因此聖紀兼有紀念穆罕默德誕生與逝世的雙重意義。

      • 慶祝活動在清真寺舉行,由阿訇誦經﹐講述聖訓和穆罕默德的生平事蹟,讚頌他的美德;有的穆斯林炸油香,熬肉粥﹐或殺牛宰羊,邀請親朋聚餐紀念。

     

  • 清真寺

    • 全國有三萬多座。

    • 部份是近年由阿拉伯人資助重開。

    • 是穆斯林禮拜也是聚會議事和交往的場所。

    • 建筑包括:

      • 禮拜殿。

      • 水房。

      • 講壇等等。

    • 大多清真寺都有邦克樓,是一高層建筑,方便教職人員誦經和呼喚穆斯林禮拜時聲音遠播。

    • 門向東開,禮拜殿在迎門的後牆上有一個穹窿形的壁侖,是示意西方,即是麥加的方向。

    • 穆斯林在禮拜前必須大淨或小淨:

      • 大淨:用吊罐高高懸若讓水沖下來﹔洗臉(包括洗耳鼻),洗腳,摩頭(用濕的雙手摩頭頂)和漱口。

      • 小淨:圍著水房的水池,用特別的湯瓶壺沖洗﹔從頭到腳洗滌全身,並漱口。

    • 入大殿時,需要脫鞋。

    • 非穆斯林只能在朝拜者的後面或側面。

    • 在大殿裏穆斯林整齊跪著,面對麥加方向禮拜,並聽毛拉講經。

    • 四大古寺,建於宋元時期:

      • 廣州懷聖寺。

      • 泉州清淨寺。

      • 杭州真教寺。

      • 楊州清真寺。

     

  • 古蘭經的中文譯本

    • 王靜齋,1932,1942,1946。

    • 劉錦標,1943。

    • 楊仲明,1947。

    • 時子周,1958。

    • 馬堅,1981。

    • 林松,1988。

     

  • 飲食

    • 穆斯林禁戒吃:

      • 豬肉。

      • 馬,驢,騾,狗等不反芻的動物肉。

      • 性情凶殘的禽獸如鷹,虎等肉。

      • 自死物。

      • 血液。

      • 非誦真主之命而宰的動物。

    • 平時,凡盛過這些禁忌食物的炊具,餐器都不用,不接觸。如果在旅途中或其他困難的條件下,借用非穆斯林的鍋,必須用大火燒過一陣,方才使用。

    • 穆斯林所吃的牛,羊,雞,鴨等禽畜,一般都請阿訇念經後下刀宰殺。阿訇首先要面向西方念台斯米,然後對準規定的部位下刀,先將肉中的血全部放掉,別的人才能拿起刀子切割。

    • 穆斯林開辦的商業店鋪門前懸掛清真牌,用阿拉伯文書寫,或有[清真]的字樣。

    • 烤羊肉串賣遍各地。

     

  • 回族房舍

    • 穆斯林大都圍繞清真寺居住。

    • 一般家庭都喜歡在正屋中間懸挂山水花卉,麥加等字畫,圖片,兩旁配有阿拉伯文書寫的對聯。

    • 虔誠的穆斯林家裏,不挂人物和動物圖畫。

     

  • 回族的衣著

    • 領禮拜的教長或阿訇必須纏頭,一般穿偏襟白色長衫。

    • 男人一般頭戴回回帽,有無沿小白帽,小黑帽,大多數喜歡戴白帽。有的用白毛巾或白布裹頭。有的戴角回回帽的,如有五角帽,六角帽,八角帽等。冬天,老年男人頭上戴一頂白帽子,耳朵上戴一對繡花的青耳套(棉制或皮制)。熱天身著白褂,外套以黑馬甲。

    • 婦女一般都戴蓋頭。蓋頭有少女,媳婦,老人之分。少女戴綠色的,嵌金邊,上繡素雅花草圖案;已婚婦女戴黑色的,只披到肩頭;老年婦女戴白色的,披到背心處。一般穿大襟衣服。少女和媳婦在衣服上嵌線,鑲色,滾邊,繡花,佩戴金銀手鐲,耳環,戒指。

    • 近年來,城市的回族,特別是青年人,有不少人喜著新潮時裝。

     

  • 回族姓名

    • [馬]是一個很普遍的姓。此姓最初是由[穆罕默德]的[穆]音演化而來。

    • 除了中文名字外,有些穆斯林還有[經名]:

      • 男的有奧斯曼,阿里,侯賽因,哈桑,易不拉欣,努爾等。

      • 女的有為法蒂瑪,阿以莎,赫蒂徹等。

       

  • 一些詞彙

    • [伊瑪尼]:信仰。

    • [伊瑪目],[阿訇]:教長。

    • [毛拉]:精通伊斯蘭教法和神學的教師。

    • [滿拉]:在經堂學習經文,被培養教職人員的學生。

    • [主麻日]:星期五,穆斯林下午在清真寺做大禮拜。

    • [呼圖白]:講道。

    • [大淨],[小淨]:禮拜前做的凈禮。

    • [邦克樓]:宣禮塔。

    • [台斯米]:奉主之命。

    • [乜貼]:自願的布施。

    • [多斯第]:兄弟。

    • [色倆目]:吉祥如意。

    • [麻扎]:穆斯林的墓地。

     

  • 穆斯林數目

    • 在1949解放時穆斯林有四千多萬人。

    • 現在穆斯林約四千萬:

      • 一千多萬為漢族。

      • 二千多萬為信奉伊斯蘭的十個少數民族:

        • 以回族為首的四個內地伊斯蘭少數民族。

        • 以維吾爾族為首的六個新疆伊斯蘭少數民族。


少數民族

2003人口

主要聚居地,按人口順序

內地伊斯蘭

Hui

1100多萬

寧夏,甘肅,青海,河北,新疆,河南,各地

東鄉

Dongxiang

約52萬

甘肅臨夏,青海,新疆伊犁 ,寧夏

撒拉

Salar

約12萬

青海循化

保安

Bonan

約2萬

甘肅積石山,青海同仁,新疆

新疆伊斯蘭

維吾爾

Uygur

約990萬

新疆,湖南,廣東,北京

哈撒克

Kazak

約150萬

新疆,甘肅,青海

柯爾克孜

Kirgiz

約20萬

新疆克孜勒蘇

塔吉克

Tajik

約5萬

新疆塔什庫爾干

烏孜別克

Uzbek

約2萬

新疆

塔塔爾

Tatar

約6千

新疆




約2400萬


  • 內地伊斯蘭與新疆伊斯蘭的比較


文化

信仰制度

生活行為

內地伊斯蘭

受漢族文化的影響較深,在許多方面和儒家文化相結合。

  • 由於在伊斯蘭信仰下建立起民族,宗教情感和民族情感交織在一起。

  • 注意伊斯蘭和傳統文化的協調

  • 一般不提倡鼓樂歌舞。

  • 婚禮深受漢族文化的影響。

  • 視齋月為珍貴的月份,把開齋節看得很重要,很隆重慶祝。

  • 飲酒是被禁止的。

新疆伊斯蘭

融會,吸收古代西北邊疆突厥文化成份而累積發展起來。

  • 接受伊斯蘭較晚,在伊斯蘭傳入之前,存在突厥原始宗教及其它宗教。

  • 盛行崇拜聖徒聖墓或聖陵的麻扎朝拜。

  • 在節日或喜慶日子吹拉彈奏和唱歌跳舞。

  • 婚禮保留突厥文化的遺風。

  • 看重開齋節的程度不及古爾邦節,這與其游牧經濟有關。

  • 青年普遍飲酒,並視酒為待客佳品。

  • 福音工作

    • 為了安撫少數民族的宗教及民族情緒,政府嚴禁向少數民族傳福音。

    • 公開的教會,難以找到少數民族基督徒。

    • 有少數基督徒在非公開的情況下聚會。

    • 有一些聖經翻譯工作在進行。

     

  • 回族

    • 一般

      • 也有在台灣,緬甸,柯爾克孜斯坦,哈薩克斯坦,泰國,蒙古生活。

      • 是中國分佈最廣的少數民族, 與眾多民族雜居,和漢族雜居的情況最普遍。

      • 高頰骨,圓眼,但西南部的回族與北部的回族外貌有些不同。

      • 說中文,不過加上很多特殊的阿拉伯與波斯語彙。和其他民族雜居的,也使用或兼通其他民族的語言文字。

      • 甘肅,寧夏,青海的以農業為主,兼營畜牧業;新疆和內蒙古的,是農牧結合,或以牧為主;河南,河北,山東的,除農務外,多兼營季節性的小商業,小手工業;雲南及西南各省的,多為農商兼營,或以商業,運輸業為主;海南等東南沿海的,則從事航海和漁業;散居全國的,多從事商業和各種服務業。

    • 信仰

      • 男孩住在清真寺裏接受伊斯蘭教育,資質佳的,學習合格後可在寺中做教導師,一切費用皆由穆斯林捐獻。

      • 近年越來越多回族前往麥加朝拜。

      • 凡不信伊斯蘭的人,政府就不算為回族。少數信主的回族基督徒很快融入漢族,就失去在回族的社會民族身份。

      • 是全世界沒有基督教會的最大群體。

      • 寧夏北部有一所大教會,但幾乎所有基督徒都是漢族。

      • 有針對回族們的遠東福音廣播。

       

  • 東鄉族

    • 一般

      • 沒有在其他國家生活。

      • 主要在甘肅臨夏。在甘肅蘭州,定西及寧夏等地也有少數散居人口。新疆的東鄉族人口多數都是從甘肅遷去定居下來的。

      • 說蒙古語,也有東鄉語,有一部份突厥語的借詞。大部份兼懂中文。

      • 主要為農民,種植土豆,大麥,玉蜀黍,小麥,玉米。

      • 畜牧騾,馬,牛,羊等。其中以羊為最多。寧夏灘羊發展很快。

      • 製造地毯。

    • 信仰

      • 全部為穆斯林,百份之六十多屬於舊派,比較強調崇拜聖徒聖墓或聖陵,其餘屬於新派,屬原教旨。

       

  • 撒拉族

    • 一般

      • 沒有在其他國家生活。

      • 主要在青海循化。新疆的烏魯木齊,伊寧等地也有部份撒拉族。

      • 居住環境氣候惡劣。

      • 與維吾爾族很類似。

      • 無本族文字,語言屬土耳其語系,保留了一些阿拉伯與波斯語詞匯。大部份也能說中文及維吾爾語。

      • 以農業為主,糧食作物有小麥,蕎麥,玉米,豆類等,油料作物有油菜,胡麻。族人家都有自己的果園,種植各類果木和蔬菜。

      • 民族性強悍。

    • 信仰

      • 接受伊斯蘭一千年以上,對伊斯蘭極為堅持熱心。

      • 雖然幾百年來居住在藏族附近,但沒有歸信藏傳佛教。

      • 有少數撒拉族基督徒在西寧的漢族教會聚會。

       

  • 保安族

    • 一般

      • 沒有在其他國家生活。

      • 主要分佈在甘肅積石山,還有少數散居青海同仁和新疆等地。

      • [保安] 的名稱源於他們長久以來當兵及保護當地居民。

      • 本來說蒙古語,但已加入大量東鄉語及土語,有中文借詞。

      • 製作[保安腰刀]售賣,並以農業及伐木為生,農作物有小麥,大麥,玉米,豆類,蕎麥,大麻,甜菜等。

    • 信仰

      • 在甘肅的佔百份之六十多,信伊斯蘭;在青海的佔百份之三十多,信藏傳佛教。

       

  • 維吾爾族

    • 一般

      • 也有在哈薩克斯坦,柯爾克孜斯坦,烏孜別克斯坦,阿富汗,蒙古,巴基斯坦生活。

      • 主要聚居在天山以南塔里木盆地週圍和天山以北的准噶爾盆地的一些綠洲地帶,其中沿塔里木盆地邊緣的和田,喀什,阿克蘇,吐魯番和哈密地區是維吾爾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區。

      • [維吾爾] 的意思是 [團結] , [聯合] 。

      • 維吾爾族是突厥語族的一支,語言是土耳其語但夾雜中文,阿拉伯文,波斯文,俄羅斯文,蒙古文,以阿拉伯字母書寫。也通中文。

      • 由於解放以來政府著力發展移民及西部的開發,新疆漢族人口不斷上升至佔超過一半。


        · 經濟較富裕。

      • 集繪畫,編織,刺繡,印染等各種技藝於一體的織毯業。擅長經商。

      • 湖南桃源和常德的維吾爾族差不多已與漢族同化。

    • 信仰

      • 信仰是通俗化的伊斯蘭與民間薩滿教的混合。

      • 伊斯蘭在南疆的影響比在北疆大。

      • 在十二世紀全族數百萬人大部份都是基督徒。在十四世紀全部改信伊斯蘭。

      • 已經有維吾爾文字的聖經。

      • 新疆有不少漢族基督徒。

      • 南疆沒有一所公開的基督教堂。

      • 傳言近年有一些維吾爾族因經歷醫病和神蹟奇事而信主。

      • 有非公開的維吾爾族基督徒團契。

      • 在鄰近的哈薩克斯坦有數百個維吾爾族基督徒。

      • 有針對維吾爾族的遠東福音廣播。

       

  • 哈撒克族

    • 一般

      • 也有在哈薩克斯坦,俄羅斯,烏孜別克斯坦,蒙古,土庫曼,柯爾克孜斯坦,伊朗,阿富汗,土耳其,德國生活。

      • 主要分佈在新疆的天山北部准噶爾盆地邊緣的廣大地區,包括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的伊犁,塔城,阿勒泰,以及木壘和巴里坤。此外,甘肅阿克塞也是較為集中聚居的地區。

      • 哈薩克族是由古代許多部落和部族融合而成的,其主要族源有塞種,烏孫,匈奴,康居,奄蔡,克烈,克普恰克等。

      • 哈薩克語屬於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的克普恰克語文。

      • 年輕一代所學的哈薩克文字是經過改革的,與原先自右向左書寫阿拉伯字母類型的格式完全不同,古老經書上的又是另一種書寫格式。

      • 家族觀念很強。

      • 仍多採游牧生活。少數人從事農業,或農牧兼營。很少經商。

      • 常用茯茶來配制奶茶,因為茯茶幫助消化,適於游牧生活。

    • 信仰

      • 曾信奉景教。

      • 在十六世紀信奉伊斯蘭。在信仰伊斯蘭的同時,還對天地,日月,星辰,水火崇拜。

      • 已經有哈薩克文字的聖經。

      • 鄰近的哈薩克斯坦有數千個基督徒。

       

  • 柯爾克孜

    • 一般

      • 也有在柯爾克孜斯坦,烏孜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土耳其生活。

      • 主要分佈在新疆克孜勒蘇,其餘分佈在伊犁,塔城,阿克蘇和喀什等地區。此外,在黑龍江嫩江流域的富裕境內也居住著少數柯爾克孜族人。

      • [柯爾克孜] 的意思是 [四十四個姑娘] 。

      • 柯爾克孜語屬於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西匈語文。

      • 分南北兩種方言。黑龍江富裕的說蒙古語。一般人都懂中文。

      • 過遷移不定的游牧生活,主要牲畜有羊,馬,駱駝,黃牛等。少數人從事農業或兼事農業。

      • 製作地毯,布,羊毛。

    • 信仰

      • 表面屬於遜尼派的哈乃斐派,但其伊斯蘭信仰有些摻雜精靈崇拜。

      • 較大的城鎮有少數清真寺。

      • 在黑龍江的佔約百份之一,信藏傳佛教。

      • 已經有柯爾克孜文字的部份新約聖經。

       

  • 塔吉克

    • 一般

      • 也有在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生活。

      • 主要分佈在新疆塔什庫爾干,少數分散居住在該縣以東的莎車,澤普,葉城,皮山等。

      • 說色勒庫爾語,屬波斯語系,吸收了許多維吾爾語和部份中文詞匯,與塔吉克斯坦大部份人所說的不同。要用維吾爾語溝通。

      • 屬於高加索人,白皮膚,綠或藍眼睛。

      • 住在部落及氏族的結構。

    • 信仰

      • 屬於什葉派的伊斯瑪儀派。

      • 十世紀未信伊斯蘭教之前,大部份是基督徒。

      • 在塔吉克斯坦有數百個基督徒,但文字與中國塔吉克族的不同。

       

  • 烏孜別克

    • 一般

      • 也有在烏孜別克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柯爾克孜斯坦,哈薩克斯坦,土庫曼,巴基斯坦生活。

      • 主要分佈在新疆內,其中多數居住在伊寧,塔城,烏魯木齊,喀什等城市,其餘散居在南北疆的許多大小城鎮,農村,牧區。

      • 語言與烏孜別克斯坦的語言類似,屬於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西匈語支;住在城市和農村的多使用維吾爾語,住在牧區的多使用哈薩克語。相當一部份兼通中文。

      • 善於經商。少數在農村,牧區的烏孜別克人則以農業或畜牧業為主。

    • 信仰

      • 曾是政教合一的伊斯蘭社群。極固守伊斯蘭傳統,信仰影響生活的每一方面,由於人數少,社區關係緊密。

      • 烏孜別克斯坦有數十個教會。

       

  • 塔塔爾

    • 一般

      • 也有在所有前蘇聯的共和國,土耳其,羅馬尼亞,美國,保加利亞,阿富汗生活。

      • 主要分佈在新疆的伊寧,塔城,烏魯木齊等城市。此外,奇台,吉木薩爾和阿勒泰等縣的農牧區也有少量塔塔爾族。

      • 即為唐代所稱韃鞳族。由保加爾人,克普恰克人,蒙古人長期融合而組成。

      • 大部份用維吾爾或哈薩克文字。中老年人懂塔塔爾語。

      • 婦女擅長刺繡,在服飾,桌布,墻圍,床圍等物上繡上花紋和圖案。

    • 信仰

      • 與維吾爾族與哈薩克族一同在清真寺敬拜。

      • 其他國家有塔塔爾族基督徒,但文字與中國塔塔爾族的不同。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