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安曼城堡:百年挖掘

探索約旦:別樣的聖經地帶

提摩太•哈利森(Timothy P. Harrison)

 

盡管19世紀有無數探險家到過古代安曼,但直到1881年英國測量員克勞德•康得(Claude R. Conder)到達該地點後,才開始對其進行系統的考察。

1904年,由霍華德•克羅斯比•巴特勒(Howard Crosby Butler)領導的普林斯頓考古探險隊(Princeton Archaeological Expedition)開始對該城的現存廢址進行更全面的記錄。1921年,普林斯頓大學的調查報告出版,其中對安曼和外約旦其他地區的廢址進行了細緻的測繪。

1927年至1938年間,一支由賈科莫•圭迪(Giacomo Guidi)和雷納托•巴托奇尼(Renato Bartoccini)率領的意大利探險隊在安曼進行了首次實際挖掘。這支挖掘隊主要集中在上層階地,特別是北部神廟區域和海格力斯神廟(Temple of Hercules)。遺憾的是,意大利人的挖掘成果僅以粗略的初步報告形式發表,並未提供太多關於挖掘內容的資訊。

由於安曼人口的增加,自意大利探險隊以來,所有挖掘都主要集中在城堡(Citadel)。1949年,約旦古物局(Jordan’s Department of Antiquities)局長蘭基斯特•哈丁(G. Lankester Harding)在上層階地的中心進行了搶救性挖掘,安曼考古博物館(Amman Archaeological Museum)將建在這裡。20世紀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進行了定期探測,然後在1975年,英國考古學院(British School of Archaeology)在克里斯特爾•本內特(Crystal Bennett)的指導下發起了一項重大行動。到1978年共進行了四季挖掘,挖掘範圍僅限於考古博物館以北和以西地區。本內特的考古隊挖掘了大量的文物,包括拜占庭時期和倭馬亞王朝時期的大量遺跡。

1977年和1978年,阿拉斯泰爾•諾特赫奇(Alastair Northedge)在與英國人的發掘相結合時,對上層階地北端令人印象深刻的建築遺跡進行了勘察。他發現了兩個主要的建築階段,一個是羅馬時期,另一個是倭馬亞王朝時期。諾特赫奇還考察了環繞城堡的防禦工事,記錄了由一系列塔樓和大門通道連接起來的24段城牆(另外兩段城牆構成了分隔上層和中層階地的過渡城牆)。

一個西班牙團隊在20世紀70年代末和80年代進行的調查在很大程度上證實了諾特赫奇的發現。西班牙團隊還著手修復了倭馬亞王朝的建築(這項工作仍在繼續),包括王宮接待廳,他們在接待廳上方建造了一個穹頂(見《低加波利的非拉鐵非》中的安曼城堡的照片)。

安曼的美國東方研究中心(American Center of Oriental Research)在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的資助下,於1990年至1993年期間對城堡進行了最新的挖掘。該專案的目的是修復海格力斯神廟的外觀(見《低加波利的非拉鐵非》中海格力斯神廟的照片)。

1988年至1991年,一個法國和約旦的聯合考古隊在安曼的下城堡(Lower Citadel)進行了挖掘。約旦古物局的法齊•扎亞丁(Fawzi Zayadine)和耶路撒冷的法國聖經和考古學校(école Biblique et Archeologique Français)的讓-巴蒂斯特•亨伯(Jean-Baptiste Humbert)指導了這次挖掘。

城堡的上層階地也發現了許多鐵器時代晚期城市的遺跡。最近,作為海格力斯神廟專案(Temple of Hercules Project)的一部分進行的挖掘工作發現了一系列建築特徵,其中包括一座用巨型石灰岩大卵石建造的紀念性建築遺跡。它位於一個在古代可能是神聖的區域內,在羅馬時代肯定也是一個神聖的區域,這表明它具有宗教功能,甚至可能是一個米勒公(Milcom)或其他亞捫神祇的神廟。在與該建築相關的殘骸中發現的六個供奉的小雕像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這種解釋。

城市周圍的墓葬群所展示的財富、亞捫人雕刻家和陶工的技藝以及該地區大量的碑文資料也都體現了亞述和平帝國(pax Assyriana)的繁榮。公元前7世紀末亞述帝國的崩潰結束了這一和平共處的時代。新巴比倫帝國佔據了亞述的大部分領土。公元前605年,巴比倫統治者尼布甲尼撒(Nebuchadnezzar)國王入侵黎凡特(Levant),於公元前604年洗劫了地中海沿岸的非利士人城市亞實基倫(Ashkelon),經過更多的近20年的衝突,於公元前586年摧毀了耶路撒冷。僅僅四年後,亞捫人的首都拉巴亞捫也落入巴比倫人之手。

亞捫人可能對自己的滅亡負有部分責任。根據聖經記載,巴比倫人在耶路撒冷被毀後任命一個名叫基大利(Gedaliah)的人擔任該地區的總督。此後不久,基大利被一個與前王室有關係的心懷不滿的軍官暗殺,猶大的其餘居民為避免巴比倫人的報復而逃亡(列王紀下25:22—26)。然而,暗殺基大利的顯然是受到一個名叫巴厘斯(Baalis)的亞捫人國王唆使(耶利米書40:14)。

考古學提供了與這個巴厘斯的有趣關聯。1984年在歐邁里山(Tell al-Umayri)的亞捫人遺址發現的一枚圖章印記上寫著,「屬於米勒公(Milkom),或者巴厘亞沙(Baalyasha)的僕人。」有幾個理由可以確定「巴厘亞沙」就是聖經中的「巴厘斯」。首先,有字義為「神」的元素「巴力」在亞捫人的名字中極為罕見(有字義為「神」的元素是指一個神明的名字,比如「米勒公」或「巴力」,包含在一個人的名字裡)。此外,印記上的文字可以通過古文字學測定為公元前6世紀早期的文字。最後,印記上有一個四翼刀聖甲蟲的圖像—這是黎凡特王權的象徵。

由此看來,亞捫王巴厘亞沙唆使暗殺地區長官可能招致了巴比倫的憤怒。無論如何,拉巴亞捫的陷落標誌著亞捫人作為一個獨立民族存在的終結。

但這並不是城堡在歷史上的終點。下面這篇精彩的文章將繼續講述這個故事。

47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