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生命永恆的一面

思考信仰

科學、神學、哲學的不同功能

我們考察宇宙的一些方面,期間我們已經對科學的各個方面有了一個概述。在一個非常不同的知識層面,我們發現神學(Theology),即關於神(Theos)的邏各斯(Logos,道)。這基本上限於神在他的話語中對人類的自我啟示,並通過從深不可測和複雜的宇宙的存在和生命本身的不可思議的奇跡中得出的啟示得到補充和加強。

與此相比,哲學是「對知識、真實和存在的基本性質的研究…對有關價值、理性、心靈和語言的一般和基本問題的研究。這類問題通常是作為疑難提出的」(維基百科)。「那些研究哲學的人永遠都在詢問、回答和爭論他們對生活中最基本問題的答案」。(佛羅里達大學哲學系)

法國哲學家讓-保羅-薩特(Jean-Paul Sartre)說「神的存在已經被科學否定了」這話時暴露了自己。然而,他並沒有告訴我們,科學如何能證明或反駁神的存在。他的哲學的悲劇性在他後來的感歎中得到了體現:「神不存在,我不能否認;而我不能忘記,我的整個生命在為神呐喊。」弗朗西斯-謝弗(Francis Schaeffer)以幽默的口吻解釋了一個現代現象:「我們應該注意到我們這個時代的這個奇怪的標誌:唯一允許的絕對是絕對地堅持沒有絕對。」

17世紀的法國數學家、物理學家、發明家、作家和哲學家布萊斯-帕斯卡爾(Blaise Pascal)的一句話證實了這一點,他要求我們思考「神存在是不可理解的,而他不存在也是不可理解的。」1945年因信仰而被蓋世太保殺害的迪特里希-潘霍華(或翻譯為朋霍費爾)(Dietrich Bonhoeffer)更形象地指出:「一個讓我們證明他存在的神將會是一個偶像」。

鑒於所有這些證據,每個理智和誠實的人,除了要認真質疑無神論的世界觀,就沒有什麼智識上的選擇。我們必須接受的是,除了科學能夠和應該探索的東西之外,還存在另一個領域,即「看不見的世界」。而這並不是僅靠智識就能發現的。


宗教的真實和謬誤

《牛津詞典》告訴我們,宗教是「…對超人類控制力量的信仰和崇拜,特別是對位格神或諸神的信仰」。

維基百科進一步闡述:「在宗教研究中,宗教的定義是一個有爭議的、複雜的話題,學者們未能就任何一個定義達成一致」。它將宗教定義為「對超人類控制力量的信仰和崇拜,特別是位格神或諸神。」

「宗教是由指定的行為和做法、道德、世界觀、文本、聖地、預言、倫理和組織組成的社會文化體系,它將人類與超自然、超驗的、或精神的因素聯繫起來」。(宗教,維基百科)

現在我們知道了這一切。

或者我們也許可以更現實地指出,對神的真實性的先天意識是我們人類的一部分?同時,數字人類(homo digitalis)也確實被包裹在一個世界裡,這個世界把任何精神上的東西都排除在外,認為它是不科學的(即「自然的」所是),並以此認為是不合理的,不存在的。精神貧乏的一代人只活在當下,有著身體和情感的要求和欲望,甚至可能違背他們自己內心的信念和意願。

人們很難否認,作為人類,我們生活在影響我們思想和行動的外部力量的強大影響之下。而這些力量相互對立,就像高與低、熱與冷、好與壞,當然還有絕對的核心的,神與撒旦,僅舉幾例。

我是否想暗示我們必須相信有魔鬼?好吧,如果我們意識到這個世界上非常活躍的邪惡的和善良的力量,並且相信一個真實的位格神和他的善,那麼否認一個真實的位格撒旦和他的追求就沒有意義。邪惡在這個世界上的存在需要一個解釋。它從哪裡來?來自神?還是別的誰?你和我都在實踐錯誤的、不對的、甚至是邪惡的東西,一直如此,不由自主地。我們想做好人,做對的事,但卻無法做到。甚至通過我們自己內心的信念,我們痛苦地意識到我們做錯了。這就是所謂的良知。良知也可譯為「知曉者」。這樣的覺悟我們不是在主日學裡到,也不是由我們的父母教的,也不是由我們大腦中的一些電脈衝或過度分泌的荷爾蒙腺造成的。

使徒保羅感歎道:「我所願意的善,我反不做;我所不願意的惡,我倒去做。」(羅馬書7:19)。這就是地球上每個人的困境。問題在於我們已經做了,我們不能撤銷它,也不能刪除它,而且是不可逆轉的。

已經有約伯,一個生活在大約3000年前的人,感歎道:「我若行惡,便有了禍」(約伯記10:15)。

希伯來先知以賽亞也同樣感歎道:「禍哉!我滅亡了!因為我是嘴唇不潔的人,又住在嘴唇不潔的民中」(以賽亞書6:5)。

為什麼我們會有內疚感?因為在我們內心深處,我們意識到了這一點。因為神是聖潔的,他希望我們也是公義的,真實的,實在的是聖潔的。這是他給我們的標準。他的律法給我們定罪,我們「內心的聲音」即我們的良知也給我們定罪。

但在我們裡面還有另一個聲音。宗教證實了這一點。它告訴我們要通過「做好事」來彌補我們的過錯。雖然做好事沒有錯,雖然它讓我們感覺良好,但它並不能挽回我們的過去。我們將不得不回到這個問題上。

總結一下,我想補充的是,除了對「更高的存在」的信仰,以及意識到我們人類不足以滿足神的要求,如果可以這樣表述的話,可以說宗教也是基於對死後生命的假設,盡管有一些相當不同的看法。


宗教是如何運作的

我們對周圍自然世界的奇妙已經有了意識,並且有所覺察。它可以通過我們的感官接觸到,並由此提供了識別和協調我們所接觸的許多令人匪夷所思的印象的能力。但是,我們的感官所能通達的東西還有很多。

科學專注於此時此地,而宗教則關注超驗的世界。它試圖找命運和死亡之謎的答案。

昨天某個人還活得好好的而現在他已經死了。身體上沒有可測量的物理或化學變化,但它不再是一個人,因為它沒有了人格。不同之處「僅僅是」沒有了生命。這個生命去了哪裡?人們所說的人格,或靈魂,或精神在哪裡?它不再存在了嗎?死亡是生命的目的嗎?它真的毫無意義嗎?

如果不是,那我們為什麼活著?是否有一個「超越」,它是什麼樣子的?像約瑟夫-斯大林(Josef Stalin)或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或任何其他邪惡的人,是否必須與阿西西的弗朗西斯(Francis of Assisi)、特蕾莎修女(Mother Teresa)、南丁格爾(Florence Nightingale)和無數像他們一樣的人分享同一個來世?如果是的話,在永恆的世界裡就沒有正義。如果他們不會分享同一個來世,我們將不得不假設有一般所說的天堂和地獄。每個人都想去其中的一個地方而沒有人想去另一個地方。你猜為什麼?

是什麼決定了誰應該去天堂或者下地獄?這將會是一個審判。在這種情況下,本質上必須有一個法官。他被稱為許多名字,都被授予「神」的稱號。耶和華(Yahweh)、真主安拉(Allah)、佛陀(Buddha)、宙斯(Zeus)、梵天(Brahma)、克里希納(Krishna)、毗濕奴(Vishnu)、奧丁(Odin)、巴力(Baal)、奧西里斯(Osiris)和其他許多都一樣嗎?我們是否要假設他們只是名字不同,但都是同一個神?

我們可以或應該做些什麼來影響「超越」,使之有利於我們?如前所述,普遍的共識是做好人和行善。那麼誰來決定什麼是「好」,什麼是「壞」?我們什麼時候才會「好」到可以在神的天堂與他同在?

像這樣的問題被認為是每一種文化的基本組成部分。然而,答案從根本上來說是不同的。既然所有的答案不可能都是正確的,我們必須選擇有證據證明是來自神的啟示,而非哲學推理的或神秘的起源。

任何宗教的改變都可能被理解為是對自己以前的宗教或文化的叛逆行為。但是為了有意義地生活,我們確實必須找到值得信賴的答案。這直接關係到我們的人性和永生。

這裡提出的問題從考古學、人類學或歷史學可以追溯到的時候,就一直困擾著世界人類。不僅是在有基督教的國家,而且在所有的文明中。考慮到這一點,讓我們看看世界上的「偉大」宗教,以及它們如何看待這個世界。


不同宗教的區別

冒著過度簡化的風險,我們可以將宗教分為兩大類。一種是一神教,包括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其他宗教實行多神論(接受和崇拜一個以上的神),或泛神論的各種形式和表現。多神論者認為超自然的表現形式,不管它們被稱為神、靈、魔或其他什麼,都是他們生活的自然世界的一部分。「泛神論認為,一切事物都是一個無所不包的、超然的神的一部分」。(www.philosophybasics.com)」那麼,現實的所有形式都可以被認為是該神的模仿,或者與它相同。《神的概念》(Concepts of Deity),歐文-H. P.(Owen, H. P.)倫敦麥克米蘭出版社(London: Macmillan)。

薩滿教是一種不完全符合上述兩種情況的宗教。它自稱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精神之路...它是一條基於自然的直接啟示之路,意味著每個人能夠通達神靈…,薩滿巫師通常是…顧問和諮詢師一樣的角色,致力於治療,操縱現實,占卜,預測,或預言未來的結果,入迷的舞蹈和吟唱。薩滿巫師們知道從哪裡可以獲得自然界的力量和信息。他們研究並與植物、動物、元素和精神世界溝通。[他們是]藥師、自然治療師,以及那些被認為與神靈和力量相關聯的人。」《力量之路,薩滿教學校》(The Power Path, School of Shamanism)。放在現代的語境下,就是密傳的小圈子(Esoteric)。

薩滿巫師處於出神入迷狀態。他感覺不到疼痛,而且針一拔掉傷口會立馬癒合。」

我們在印度教中發現最突出的多神教形式,其神靈的數量無法確定,有人聲稱有3億。這意味著每個印度人都會有一個神靈。印度教的經文被認為是極為古老的(公元前3000年?),如卷帙浩繁的「摩訶婆羅多(Mahabharata)」被認為是「神的啟示」。這個稱號很難與印度教的眾多神靈相稱。崇拜者主要是稱呼一些主要的神靈,以及那些與他們自己的生平來歷有關的神靈,印度教的信仰和道德就是由此而來的。印度教與歐洲和中東的古老宗教沒有什麼不同。

生命被認為是一個死亡和重生的循環,直到達到「解脫(moksha)」的階段。這不能與一神教的天堂概念相提並論,而是被視為擺脫死亡和重生的循環,然後以消亡告終。下一次生命(在「解脫(moksha)」之前)取決於目前生命所建立的道德品質。一個人可能會重生為昆蟲、鳥類、哺乳動物、人類或成為「婆羅門(Brahman)」,即印度教祭司階層的成員。如果遵循純粹的生活方式,「解脫(moksha)」就會出現,這被視為救贖。印度教徒出生在一個種姓制度中,最低的人被決定過著奴役的生活。現代印度已經禁止了這種階級制度,但它仍然存在著。

任何動物都有可能是某個朋友或親戚的轉世。這樣一來,對任何其他生物的任何形式的武力就會受到限制。這條律令被稱為「ahimsa(非暴力)」。

印度教徒的生活被某些宗教規則和信念所支配,如「達摩(dharma)」(道德/義務)或「因果(Karma)」(因果律),以及各種形式的「瑜伽(Yoga)」(冥想)、「普迦(Puja)」(崇拜)和「賈帕(Japa)」(誦讀)。

猴神哈努曼(Hanuman)和卡利(Kali)(左,部分被遮住了)在卡爾維迪(Karvidi)節上的出神狀態。

印度教和它的神性幾乎沒有什麼統一性,對它的理解經歷了不斷的變化,甚至到了19世紀,基督教的概念也被吸收進入了。

即使在今天,「印度教是印度教徒信仰的總和」,一位研究印度教教義的教授曾經這樣告訴我。當我們談到神明時,它們與猶太教-基督教或伊斯蘭對神的看法幾乎沒有任何相似之處。在民間印度教中,以前的最高神靈梵天(Brahma)已經不再出現了。最受歡迎的似乎是克里希納(Krishna),他通過「薄伽梵歌(Bhagavat Gita)」(摩訶婆羅多(Mahabmarata)的一部分)變得流行。這本書普及了「bhakti-marga」,即通過奉獻進行救贖,而不是「karma-marga」,即通過勞作進行救贖。毗濕奴(Vishnu)、濕婆(Shiva)、羅摩(Rama)、象神甘尼什(Ganesh)和卡利(Kali)的關係密切。

「卡利(Kali)」,創造、毀滅和力量的女神


在出神狀態中,崇拜者赤腳在發光的炭火上跳舞不會受傷,除非他將從出神狀態中過早地醒來。

佛教誕生於印度,可能是在公元前5至4世紀。傳統告訴我們,一個名叫喬達摩(Gautama)的王子家庭的男人被他的父母在僻靜、受保護的環境中撫養長大,使他避免接觸生活的苦難,如貧窮、疾病和死亡。在他結婚並為人父後,他的好奇心促使他去看一看「外面的世界」。在進入他家莊園附近的城市後,他被看到的苦難所淹沒。他以哲學性的方式決定離開他的家庭,作為一個乞討的印度教僧侶四處流浪。他的目的是擺脫他所觀察到的無處不在的痛苦和死亡的循環,以及隨之而來的輪迴(sansara)的恐怖。「輪迴」是一個從印度教借鑒的概念。

眾多佛像之一

在六年的時間裡,他有一部分時間依附於一些印度教僧侶。這些僧侶向他介紹了苦行主義,一種嚴格的、自願的、絕對貧困中的禁欲。這樣做是希望能縮短輪迴的時間。有一天,他在一棵樹下坐下來,彎著腰不再站起來,沒有找到問題的答案。在那裡,他經歷了「菩提覺悟(bodhisattva)」,他開悟了,這使他成「佛」。

佛陀宣稱,痛苦(duhkha)的原因是在貪婪、無知和仇恨中。這的確有一部分是正確的。

主要說來,佛陀是一位道德導師,在他的黃金法則中強調美德、仁慈、愛、同情、不傷害、自由思想、中道、節制和體諒。其目的是讓人們堅持體面和道德的生活。他是一個哲學家,而非宗教人士。佛陀在苦行方面的經驗,即他自願貧窮和對所有享樂的戒絕,以及他以前的奢侈生活使他在感官放縱和嚴格的節制之間選擇了一條「中間道路(middle path)」。他在印度找到了現成的追隨者,並傳授了一條包括道德訓練(ethical training)和冥想在內的「精神之路(spiritual path)」,這為他後來贏得了「悉達多(siddharta)」(修成正果的人)的稱號。

在他的「八正道」中,佛陀提倡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佛陀的哲學是明智的、好的,但與印度教不同,顯然沒有靈性層面。但在這裡,人們必須再次定義「精神」或「靈性」這個詞的實際含義。而這在不同的宗教和人之間有很大的不同。

「釋迦牟尼佛(Śākyamuni Buddha)死後的頭幾個世紀,隨著佛教在印度次大陸的傳播,佛教界出現了多個思想流派和師承。」(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早在佛陀在世時,以及在他去世後,佛教徒就開始將他神化,將全知(完全的知識)歸於他。到處都有他的形象。這個新的宗教便增加了一個靈性層面。印度教的靈魂遷移概念又得到了恢復,即死亡和重生的循環直至達到解脫(moksha)。

雖然佛教在印度發展強勁,但在後來的日子裡印度教又占了上風。然而,在東南亞、東亞和西藏,佛教教學得到了強有力的建立,發展了三種主要的教學形式,稱為「三乘」。

在整個歷史上,神秘主義似乎被廣泛實踐。「神秘(occult)」這個詞來自拉丁文,意思是隱藏的或隱蔽的。雖然神秘主義的實踐帶有隱蔽性,但我們需要看看西方形式的神秘主義景象。

雖然它幾乎沒有組織,而且主要是「閉門造車」,但它是存在的。讓我們忘掉大部分占星術及其星座的胡鬧和騙局。同樣的情況也適用於看「手相」和「看牌」,以及根據空杯底部的茶葉進行預測。

神秘有很多名稱;大多數不需要過多解釋。在進一步閱讀之前請注意,在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這三種一神教信仰中,任何形式的神秘主義做法都是非法的。童話故事告訴我們女巫、小矮人和法術。最近,一個非常現代的百貨公司的銷售小姐向我們透露,她是一個巫師。她是一個女巫,練習巫術,一種超自然的魔法手藝。亡靈術是一種涉及與死者溝通的魔法實踐,通過召喚他們的靈魂作為幽靈或幻覺,甚至使他們的身體復活以達到占卜的目的。這是為了預言未來的事件,從「塔羅牌」、鐘擺和其他許多方法開始。

「聰明」的人把魔法分為兩個部分:黑魔法和白魔法。他們說黑魔法是邪惡的,但白魔法是好的,因為它通過「信仰治療」幫助人們治癒疾病。這需要做一些解釋。雖然基督徒(尤其是五旬節教徒)向神祈禱得到治療,但「信仰治療師」卻利用神秘力量。這很可能會導致精神上的束縛,因為在其中他們會對耶穌和聖經產生厭惡感。他們可能會用(通常是秘密的)配方和儀式來「迷惑」病人,也許從去除疣子(一個流行的用來「捕獲」追隨者的陷阱)開始,到治癒帶狀皰疹,據說甚至治癒癌症。為了使神秘主義更容易被接受,其表達和儀式往往來自神秘主義者的「聖經」,即所謂的摩西經書第六或第七卷。每個讀聖經的人都知道摩西經書只有五卷。

我知道不止一個人在需要的時候,成功地用占卜棒探測地下水源,作為第一步以打下一個井眼。但是,永恆後果,我重複一遍,人們甚至無法預知這樣做會有什麼永恆後果。我們在這裡面對的是一種出於不可告人的動機而利用撒旦的力量,無論是有意識地還是無意識地。最終的後果是非常相似的。

一些神秘主義或「密傳小圈子」的秘密社團都在進行他們的黑色崇拜,例如共濟會(Freemasons)。撒旦主義也許是最直白的神秘主義形式。「伏都(Voodoo)」邪教只是其中之一。更加公開的是神通協會(Theosophical Society),它顯然遵循神秘主義的教義和做法。創始人布拉瓦茨基(Blavatzki)女士是一位知名的靈媒,但卻為這個明顯是撒旦的邪教組織選擇了這一欺騙性名稱(「theos」是希臘語中的「神」,「sophy」來自希臘語中的「sophein」,意為「智慧」)。

在大約一百處不同的經文中,神提到並譴責了任何形式的魔法。這裡有幾個例子:

「你們不可偏向那些交鬼的和行巫術的;不可求問他們、以致因他們而蒙不潔;我永恆主是你們的神。」(利未記19:31)

「有人對你們說:『要求問那些交鬼的和行巫術的,就是那啁啾叫嗡嗡鳴的人。』一族之民難道不能求問自己的神、而為活人去求問死人麼?」(以賽亞書8:19)

「在你中間不可有人將兒子或女兒用火燒獻為祭(或譯:使兒子或女兒經過火而獻為祭),也不可有占卜的、算命的、觀兆頭的、行邪術的、用迷術的、問交鬼的、行巫術的、過陰的。因為凡行這些事的、都是為永恆主所憎惡的。」(申命記18:10-12)

「因為我們的戰鬥並不是對屬血與肉的人,乃是對「眾執政的」、「眾掌權的」,對那些統轄這「黑暗」世界的、對天界中諸惡靈。」(以弗所書6:12)

神秘主義的吸引力是什麼?力量、好奇心和對幸福的希望。關於最後一點,猶太大屠殺倖存者、精神病學家和神經學家維克多-弗蘭克爾(Viktor Frankl)在感歎時觸及到了要害:「今天有越來越多的人擁有生活的手段,但沒有生活的意義」。

沒有意義和目的的生活往往導致人們在物質主義中尋求滿足。另一種嘗試是在力量的神秘世界中尋求滿足。因此,近幾十年來,人們可以看到東方的「靈性」對西方的影響越來越大,這一點並不奇怪。異國情調和神秘的宗教概念吸引著生活在理性主義和物質主義世界的人們。許多人感受到一種空虛的感覺,並且也許是無意識地集中精力去尋找那些承諾會對生命的意義和目的這一根本問題有所啟示的答案。當信仰離開時,往往有足夠的迷信進來。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即使是看起來很聰明的人,只要看到佛像就會摸一摸,以圖「好運」。

在上個世紀,新的術語滑入了神秘主義的前台,即神秘學(Esoteric)、新紀元(New Age)和瑜伽(Yoga)。所有這些運動的特點是缺乏統一性或核心領導。唯一的團結因素是他們共同利用的神秘來源。

他們的主要吸引力可能是在神秘的外表之下,這讓好奇的人著迷。但請記住,這並不是什麼值得玩味的東西。

超心理學(Para-Psychology)是對神秘現象進行科學研究的新名稱。一位從事該領域的德國教授在得知我拍攝了關於「行於火上」之類的模型影片,要求我為他播放這部影片。他聽說過,但以前從未見過這樣的事情。超心理學就研究這樣的主題。

大多數人都不知道神和撒旦在這個世界上進行的宇宙性精神鬥爭。神試圖吸引每個人進入他的王國,並成為其中的一部分,在那裡善良、和平和愛掌權。撒旦的目的是利用他自己的吸引力,引誘人們進入他自己的王國。看看我們的世界,很明顯,財產、地位和快樂似乎要比善良、誠實、謙虛、謙和和聖潔更有吸引力,盡管後者提供了無與倫比的精神回饋。

難道神不能什麼都不問就把我們放入他的王國?難道他沒有足夠的能力使我們和這個星球上的所有其他人都成為不受誘惑的人?或者,他能不能禁止世界上的所有誘惑?那樣更好了。那就不會有我們被捲入其中的衝突的永恆力量之間的鬥爭了。

但我們沒有考慮到一個詞,或者說的更好一點一個中心概念:愛,或者,更準確地說,是神的愛。

為了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讓我們用另一個例子來說明。假設你還沒有被束縛,並深深地愛上了一個人。你表白了你的愛和鍾情,並要求那個「某人」與你結婚。如果沒有相互的愛,沒有真正的相互承諾,你會樂意與她或他結婚嗎?當然不會。否則你會與一個身體結婚,而不是一個人。

我們知道,或者至少聽說,神愛他所創造的人。他也希望所有的人都能愛他作為回報,並將自己與他聯結起來。愛需要選擇的自由。沒有這種選擇,就不可能有人與神之間神聖的愛的聯結。

另一方面,為什麼有人願意愛神,並與他聯結在一起?除非他或她親自了解神,發現並體驗祂的愛,這愛的程度超過了所有其他的選擇。

那麼我們在哪裡以及如何才能認識他呢?我們簡單地看了一下所謂的「原始宗教」。三個「高級」一神教中的兩個還沒有被考察。一個是猶太教。它是猶太人的宗教,以「舊約」為基礎。成員資格由出生決定,皈依者幾乎完全通過婚姻獲得。另一個沒有談及的宗教是伊斯蘭。


伊斯蘭

伊斯蘭的存在歸功於一個人和一個地方:穆罕默德(Muhammad)(生於公元570年)和麥加(阿拉伯)的「克爾白」(Ka’ba)。阿拉伯人民是商人和遊牧民族,信奉一種簡單形式的多神教。傳統告訴我們,穆罕默德出生時,他的父親已在一次長途貿易旅行中去世。他的母親阿米娜(Amina)大約6年後去世了。隨後,穆罕默德由他的祖父阿卜杜勒-穆塔利布(Abdu'l-Muttalib)撫養。後來,他受雇於海蒂徹(Khadija),一個從事商隊貿易的富孀。他25歲時與她結婚,雖然她比他大15歲。他們有一個女兒叫法蒂瑪(Fatima)。他們過著一夫一妻的生活,直到海蒂徹去世。

在那段時間裡(公元610年),穆罕默德在麥加附近的一個山洞(希拉,Hira)裡隱居了很長時間。在那裡,穆罕默德看到了天神吉卜利里(Jibril)(加百利,Gabriel)的異象,在那裡,古蘭經的第一篇經文被揭示給他:

「…有一天,他在希拉山洞裡得到了指引。一位天神來到他身邊,讓他讀。安拉的使者回答說:『我不知道怎麼讀。』先知又說:『然後天神抱住我(強行),把我按得很緊,我感到很痛苦。然後他放開我,再次要求我讀,我回答說:「我不知道如何讀。」於是,他又抱住我,第二次壓迫我,直到我感到痛苦。然後他放開我,讓我讀,但我再次回答說「我不知道怎麼讀」。於是,他第三次抱住我,壓迫我,直到我感到痛苦,然後放開我,說:「你應當奉你的創造主的名義而宣讀,他曾用血塊創造人。你應當宣讀,你的主是最尊嚴的,他曾教人用筆寫字,他曾教人知道自己所不知道的東西。」』」(布哈里聖訓)(Sahih al-Bukhari)6.478

這樣,一些起初往往是相當難懂的信息臨到他,直到他去世。這些一神論的立場激怒了他的同胞,但他那受人尊敬的妻子為穆罕默德提供了一些保護。據說海蒂徹死時大約65歲(en.wikipedia.org/wiki/Khadija_bint_Khuwaylid)。然而,在她去世後,穆罕默德便面臨迫害。麥加懷有敵意的人們嘲笑他,並用石頭砸他。這導致了希吉拉(Hejira)逃亡(公元622年),穆罕默德和他的一些最親密的追隨者逃到了耶斯里卜(Yatrib),一個大約向北300公里的城鎮。在那裡,他受到了歡迎,並被邀請成為他們的領袖,因為那裡的各個部族彼此不和,並拒絕接受其中一個分裂群體的首領來統治其他部族。

在耶斯里卜,穆罕默德很快就鞏固了自己的地位,還接連娶了12位年輕的妻子。也許其中除了阿伊莎(Aisha)之外,其他人都已是寡婦或離異者。為了給從麥加來的追隨者提供物質保障,穆罕默德組織「突襲」搶劫麥加人的駱駝隊。這些駱駝隊必須經過離耶斯里卜不遠的地方,那裡現在被改名為「麥地那」。第一次行動被稱為「巴德爾之役(Battle of Badr」),它提供了很多賞金。對其他居住地的襲擊也隨之而來。

很快,「耶斯里卜」的一些居民皈依了現在被稱為的「伊斯蘭」,意指順從,並變成了「穆斯林」(指順從的人)。

古蘭經證實,起初穆罕默德與屬兩個部落的相當大的猶太社區保持著友好的關係。

「你們說:『我們信我們所受的啟示,與易卜拉欣、易司馬儀、易司哈格、葉爾孤白和各支派所受的啟示,與穆薩和爾撒受賜的經典,與眾先知受主所賜的經典;我們對他們中任何一個,都不加以歧視,我們只順真主。』」(古蘭經2:136)

「我降示你這部包含真理的經典,以證實以前的一切天經,而監護之。故你當依真主所降示的經典而為他們判決」。(古蘭經5:48)

穆罕默德甚至參加了猶太人「贖罪日(Day of Atonement)」的慶祝活動,當他們拒絕皈依伊斯蘭時,情況便發生了變化。後來,一個部族被趕出了麥地那,第二個部族的男人們在市場上被殺,而他們的妻子和孩子則成為穆斯林的財產。穆罕默德要求把雷哈娜(Rayhana)作為戰利品。她拒絕嫁給他,因此,她成為他的妾。她為他生的唯一的兒子以實瑪利(Ishmael)(易司馬儀)在童年時就死了。

麥地那的基督徒的情況開始時好一些。

「對於信道者仇恨最深的是猶太教徒和以物配主的人;你必定發現,對於信道者最親近的是自稱基督教徒的人;因為他們當中有許多牧師和僧侶,還因為他們不自大。」(古蘭經5:82)

後來,古蘭經改變了它的定論,說:

「猶太教徒和基督教徒絕不喜歡你,直到你順從他們的宗教…」(古蘭經2:120)

這裡需要提到的是,古蘭經中的114個蘇拉(Suras)(章節)並不是按照時間順序排列的,而是很奇怪地按照它們的長度排列的。大多數最後的章節其實原本是比較靠前的。

伊斯蘭是一種劍的宗教,這一點並不陌生。縱觀歷史,信仰的改變是戰爭的結果。在被征服的領土上,非穆斯林被歸類為「齊米(Zimmies)」,這意味著額外的稅。這是一個巨大的使他們改變信仰的刺激因素。所要求的就是念「清真言(Shahada)」,並期望伴隨著信仰。穆罕默德在麥地那的10年中,打了7次仗。其中五次是對貿易商隊和地方的襲擊,顯然是為了物質利益,正如一些聖訓(aHadith)(「希吉拉(Hegira,逃亡,聖遷)」之後大約200-250年收集的傳統)的評論所生動地表達的那樣。

「這是賺取精神和物質的最佳方法,如果取得了勝利的話。有巨大的戰利品和對一個國家的征服,這是任何其他收入來源所不能比擬的。如果失敗或死亡,則可以進永恆的樂園,有巨大的精神利益。這種聖戰(Jihad)是以純粹的動機為條件的,即為了在地上建立真主的國度。」(米什卡特(Mishkat)第二卷253頁, 評注)

「你們在戰場上遇到不信道者的時候,應當斬殺他們,你們既戰勝他們,就應當俘虜他們;以後或釋放他們,或准許他們贖身,直到戰爭放下他的重擔。事情就是這樣的,假若真主意欲,他必懲治他們;但他命你們抗戰,以便他以你們互相考驗。」(古蘭經47:4)

「當打擊不信真主和末日,不遵真主及其使者的戒律,不奉真教的人,即曾受天經的人,你們要與他們戰鬥,直到他們依照自己的能力,規規矩矩地交納丁稅。」(古蘭經9:29)

希吉拉八年後(伊斯蘭曆8年),麥加人不戰而降,向穆斯林投降,從此伊斯蘭迅速傳播。先是在阿拉伯半島,然後到中東、北非和中亞。不久之後,西班牙落入穆斯林之手,法國的部分地區也落入穆斯林之手,但並未能長久地佔領這地方。隨後是北印度的部分地區和巴爾幹地區。


古蘭經反映了伊斯蘭的靈性層面

 

古蘭經被認為是真主安拉的啟示,並被認為是「納茲爾(nazil)」,即「從天上降下來」。古蘭經是由許多大致獨立的短篇故事組成的,其中許多故事是指當時的相關場景。這尤其適用於穆罕默德生活的最後幾年的文本。

穆斯林有義務相信古蘭經中出現的信條(Iman)。

「你們把自己的臉轉向東方和西方,都不是正義。正義是信真主,信末日,信天神,信天經,信先知,並將所愛的財產施濟親戚、孤兒、貧民、旅客、乞丐和贖取奴隸,並謹守拜功,完納天課」(古蘭經2:177)

因此,每個穆斯林都有義務信仰:

  • 真主安拉

  • 末日(審判日)

  • 天神

  • 眾使者(即先知)

  • 和天經(聖書)(即舊約和「引支勒」,即福音書)

但是,穆斯林總是拒絕相信這些「天經(聖書)」,推想它們已經被篡改和損壞,這是一種不可理喻的說法。這種說法的明顯原因是這些「天經(聖書)」與古蘭經之間的衝突。

受制於最初對猶太人和基督徒的友好關係,聖經故事,主要是舊約中的故事,出現在古蘭經中,但這些故事被強烈扭曲、誤解,幾乎完全被錯誤引用。但古蘭經中也出現了其他宗教的概念。該隱(Cain)和亞伯(Abel)的故事,如古蘭經中易卜拉欣(亞伯拉罕)的故事等等,都是從猶太教《塔木德》(Talmud)經中抄錄的。耶穌(爾撒)在搖籃裡說話的故事,以及他用泥土捏成一隻鳥,然後讓它飛走的故事,都是從新約旁經中抄來的。一個歷史性的錯誤是假設耶穌的母親馬利亞(麥爾彥)是生活在2000年前的亞倫(哈倫)的妹妹。

伊斯蘭對神(真主)的稱呼是安拉(Allah),這個名字在前伊斯蘭時代已經被用來稱呼一種首領神,有點像希臘神話中的宙斯。克爾白(Ka'ba),以前是一個容納360個神靈的異教寺廟,在清除異教符號的過程中倖存下來。它仍然是伊斯蘭崇拜的中心,盡管沒有圖像。

在穆罕默德時代之前,居住在阿拉伯半島的薩拜因人(Sabaeans,拜星教徒)就已經開始了「朝覲(Hajj)」,即到克爾白朝覲的活動。他們也曾在指定的時間進行每日七次祈禱。穆罕默德為他的追隨者選擇了其中的五個,包括他們的名字。薩拜因人每年也禁食三十天,並在禁食結束後慶祝「開齋節」。因此,異教的大部分內容都被納入了伊斯蘭。

直到他在公元632年突然死亡(被毒死?),現在被稱為古蘭經的其餘部分,據說大多是小部分地被啟示給他的。

基本上,伊斯蘭是一種律法宗教,「Ash-Shar」或「法律」(Shariah),分為五個部分:

信仰、道德、崇拜、交易和懲罰。所有這些都是進一步被細分的。

例如,崇拜是由信仰的五大支柱組成的:

「念證(Shaháda)」,是對信條的必須的誦讀。

「禮拜(Salat)」,必須的儀式性祈禱(每天5次)。

「天課(Zakat)」,法定的施捨。

「齋戒(Sawm)」,在齋月期間必須禁食,以及

「朝覲(Hajj)」,如果可能的話,一生中去麥加朝覲一次。

穆斯林的生活是圍繞著這些而建立的,他要小心翼翼地遵守這些法律。違反法律會使他成為罪人。

伊斯蘭不認為人是一個難以克服的罪人,而是一個要承擔一定後果的破壞者。這樣一來,罪被認為是相對的,並根據嚴重程度進行分類。只有嚴重的罪才被認為是冒犯真主的。

任何違反「Farz」(強制性義務)和「Wajeb」(責任性義務)基本義務的行為都被稱為大罪。任何違反其他次要義務的行為都被稱為小罪。不斷重複的小罪會使它成為大罪。(米什卡特·麥薩比哈(Mishkat)聖訓第三卷,第121、123、127頁,評注)

「khati'a」:被認為是絆腳石,錯過目標、犯錯誤、故意犯的罪(見古蘭經17:31)。

「zanb」:(或「dhanb」)是一種罪,一種罪行(比較古蘭經24:14和81:9),包括穆罕默德的「過失(罪)」(古蘭經47:19和48:2)。

「ithm」:是指法律中禁止的東西,是一種嚴重的罪。

「shirk」(以物配主)(舉伴主):是指加一個伙伴给真主,多神論。(《伊斯蘭百科全書》第250頁)

「真主必不赦宥以物配主的罪惡,他為自己所意欲的人而赦宥比這差一等的罪過。」(古蘭經4:48)

伊斯蘭四大法學流派(艾布—哈尼法(Abu-Hanifa)、馬利克(Malik)、阿什—沙菲伊(Ash-Shafi’i)和伊本—漢巴(ibn Hanbal)大致在公元850年至890年間在四個不同的地區對此進行了解釋。這些地方在「民事」案件中仍在使用。「Qadi」(法官)可以命令對盜竊行為進行懲罰(砍掉一隻手),對私通和通姦的懲罰(對已婚者用石頭砸,對未婚者鞭打100鞭),對誹謗的懲罰是80鞭,對叛教的懲罰是死刑,對喝酒的懲罰是80鞭等等。伊斯蘭法強烈地將其判例建立在什麼是「合法」(halaal)和「非法」(haram)之上。

聖訓(aHadith)使司法系統更加複雜,「聖訓」是在穆罕默德死後250年左右從口傳中收集的關於他本人和生活的一些著作。在作出判決之前,必須參考這些聖訓。四部公認的「聖訓」集以其收集者命名:布哈里(Al-Bukhari)、穆斯林(Muslim)、特米茲(At-Tirmizi)、艾布達五德(Abu Da'ud)。

是法律決定了什麼是正確和善,但也決定了什麼是罪和惡。它還決定了對違反法律應有的懲罰。雖然其中有些是由「法官(Qadi)」執行的,但違反真主法律的罪行將在末日的審判日由真主執行。在這之前,還有一些事情要發生。

「馬赫迪(Mahdi)」,意思是「被引導者」,是伊斯蘭中流行的末世論人物,根據一些主要是「什葉派」的傳統,他將是穆罕默德的後裔,在「審判日之前出現並統治五年、七年、九年或十九年(根據不同的傳統)。與他一起出現的還有耶穌(爾撒)。他要殺死「達吉爾(al Dajjal)」,即敵基督:

「據艾布—胡萊賴(願真主喜悅他)傳述,真主的使者說:『在今世和後我是在今後兩世裡與麥爾彥(馬利亞)之子爾撒(耶穌)最親密的人。』」(布哈里聖訓3443)

「麥爾彥(馬利亞)之子爾撒(耶穌)將在大馬士革東部的白色尖塔處下降。然後他(爾撒)將把他(達迦爾,敵基督)抓起來...並殺死他。」(艾布—達五德聖訓(Abu Dawood)4321)

「據艾布—胡萊賴傳述,真主使者說:『以掌握我生命的真主起誓!麥爾彥之子將降臨於你們,他執政主持公道,將砸碎十字架,滅豬,免除丁稅。金錢氾濫,甚至施散時無人接受,到那時,為真主所扣的一次頭要強於世上的一切。』艾布—胡萊賴說:『若你們願意你們就誦讀:「信奉天經的人,在他未死之前,沒有一個不信仰他的,在復活日他要作證他們。」』」(布哈里聖訓第4卷,3348)

「Abdullah-b-Am傳述,真主的使者說:『麥爾彥之子爾撒將下凡來。他將結婚,將有他的後代(孩子),他將活45年,然後死亡。他將和我一起被埋在我的墳墓裡。然後我和麥爾彥之子爾撒將在同一個墳墓裡復活,在艾布·伯克爾(Abu Bakr)和奧馬爾(Omar)之間』。」(米什卡特·麥薩比哈聖訓第四卷82頁,642)

不言而喻,「最後」的審判將在「最後」發生在世界的盡頭。但是,根據某些聖訓,它開始於墳墓:

「到那時,眼睛被挖出,血管被抽走,脊柱被壓碎,整個身體被置於痛苦之中,這種痛苦是人類語言無法表達的。如果身體上有傷口,整個身體將遭受無盡的痛苦。想像一下,當整個身體的四肢被一個一個地奪走時,身體的狀況將是怎樣的。這就是一個人的轉折時刻,從一個階段到另一個階段,從肉體的生命到精神的生命。」(米什卡特·麥薩比哈聖訓集第四卷,38頁,評注)

「墳墓是什麼意思?墳墓是指從死亡到復活日的這段時間,復活日將進行審判」。(米什卡特·麥薩比哈聖訓第三卷,78頁,評注)

「在那日,稱﹙功過簿﹚是真實的。善功的分量較重者才是成功的。善功的分量較輕的人,將因生前不信我的跡象而虧折自身。」(古蘭經7:8—9)

「當善行大於惡行時,救贖就產生了。如果一個人比較有美德,這個人將是幸運的,他將進入天堂;如果他比較有罪過,這個人將是不幸的,將進入地獄。古蘭經正是針對這一事實說:至於善功重的人,他將有幸福的生活。善功輕的人,他將墮入深淵。什麼能使你知道深淵裡是什麼?那裡是燃燒的火」。(古蘭經101:6)。(米什卡特·麥薩比哈聖訓集第四卷,110頁,評注)

伊斯蘭的天堂概念被描述的相當吸引人的肉慾,可以追溯到波斯的拜火教。在拜火教中,古蘭經中大眼睛的性感美女「Houries」被稱為「Haaris」。那麼如何才能到達天堂呢?安全起見,只有通過成為「為真主的事業」的殉道者,也就是典型的在戰鬥中被殺。除此之外,有道德的、虔誠的生活方式能有助於使「米贊(Mizan)」(天平)向自己傾斜。在這個天平上有一天會稱出善惡。然而,最終是真主安拉的主權讓人進入「樂園」。(《亞伯拉罕的遺囑》。可能創作於公元1或2世紀。它起源於猶太教,通常被認為是世界末日文學的一部分)

「…(信仰中)那些最重要的將(在來世)。最先行善者,是最先入樂園的人。這等人,確是蒙主眷顧的。他們將在恩澤的樂園中。許多前人和少數後人,在珠寶鑲成的床榻上,彼此相對地靠在上面。長生不老的僮僕,輪流著服侍他們,捧著盞和壺,與滿杯的醴泉;他們不因那醴泉而頭痛,也不酩酊。他們有自己所選擇的水果,和自己所愛好的鳥肉。還有白晢的、美目的妻子,好像藏在蚌殼裡的珍珠一樣。那是為了報酬他們的善行。他們在樂園裡,聽不到惡言和謊話,但聽到說:「祝你們平安!祝你們平安!」幸福者,幸福者是何等的人?他們享受無刺的酸棗樹,結實累累的香蕉樹;漫漫的樹蔭;泛泛的流水;豐富的水果,四時不絕,可以隨意摘食;與被升起的床榻。我使她們重新生長,我使她們常為處女,依戀丈夫,彼此同歲;這些都是幸福者所享受的。他們是許多前人和許多後人。」(古蘭經56:1—40)

火獄也同樣被精妙地描繪道:

「薄命者,薄命者是何等的人?他們在毒風和沸水中,在黑煙的陰影下,既不涼爽,又不美觀。在一個著名的日期和特定時間必定要被集合。然後迷誤的、否認復活的人們啊!你們必定食攢木的果實,而以它充饑,然後痛飲沸水,像害消渴病的駱駝飲涼水一樣。這是他們在報應之日所受的款待。」(古蘭經56:41—44.50—56)

一個人將在哪裡度過永生是每個人的猜想。也許你,讀者,會嘗試自己去猜想:

(你說:)「我的過分自害的眾僕呀!你們對真主的恩惠不要絕望,真主必定赦宥一切罪過,他確是至赦的,確是至慈的。」(古蘭經39:53)

「你說:『如果你們喜愛真主,就當順從我;(你們順從我),真主就喜愛你們,就赦宥你們的罪過。真主是至赦的,是至慈的。』」(古蘭經3:31)

「你說:『他為什麼要因你們的罪過而懲治你們呢?其實,你們是他所創造的人。他要赦宥誰,就赦宥誰,要懲罰誰;就懲罰誰。天地萬物的國權,只是真主的。』」(古蘭經5:18)

「假若真主意欲,他必使你們成為一個民族;但他使他所意欲者誤入迷途,使他所意欲者遵循正路。你們勢必要為你們的行為而受審問。」(古蘭經16:93)

「但他們中有真主所引導的,有應當迷誤的。」(古蘭經16:36)

「這確是教誨,誰願意覺悟,誰可以選擇一條通達他的主的道路。除真主意欲外,你們決不意欲。真主是全知的,是至睿的。他使他所意欲的人,入在他的慈恩中。至於不義的人們,他已為他們預備了痛苦的刑罰。」(古蘭經76:29—31)

「要赦宥誰,就赦宥誰;要懲罰誰,就懲罰誰。真主對於萬事是全能的。」(古蘭經2:284)

麥加被不流血地征服兩個月後,穆罕默德進行了被稱為「告別朝覲」的活動。在那次著名的演講中,他說:

「我留給你們兩樣東西,只要你們堅守這兩樣東西。你們永遠不會被誤導—真主之書和聖行(即:楷模、生活方式、榜樣,後來被編入聖訓)。」(布哈里聖訓,第2卷,第3—4頁;第9卷,第284頁;米什卡特·麥薩比哈聖訓第一卷,第159頁)

之後,「海巴爾(Khaibar)」的猶太人居住地意外地被穆罕默德和他的戰士們突襲。其中一位新寡的猶太婦女給穆罕默德做了一隻有毒的、煮熟的小山羊。稍後,穆罕默德生病了,在一次短暫但嚴重的疾病之後,於公元632年死在阿伊莎(Aisha)(穆罕默德最年輕、最喜愛的妻子)的懷裡。

只有一個女兒法蒂瑪(Fatima)活了下來。他唯一的兒子易卜拉欣(Ibrahim),由他的妾室科普特人(Copt)瑪麗(Mary)所生,在他15個月大的時候就去世了。穆罕默德深受他的朋友和追隨者的喜愛和尊重。似乎他們和他一樣,都相信他作為真主的使者的使命。起初,他們實際上不相信他已經死亡,因為他們認為他是不死的。在他們認清現實後,他們選擇了艾布—伯克爾(Abu Bakr)從他們中間出來,成為「哈里發(Kalif)」,即繼承者。從那時起,直到1922年,穆斯林世界一直由「哈里發」統治,最後一位是奧斯曼帝國的蘇丹。

與所有其他宗教一樣,伊斯蘭這個最年輕的宗教也經歷了分裂。他們認為,只有穆罕默德的親屬才能成為「哈里發(Kalif)」,而這就是他的侄子阿里(Ali)。因此,第一次分裂發生在穆罕默德死後,當時「什葉派(Shi’ahs)」從伊斯蘭的主體中分離出來(現在大約80%的穆斯林是「遜尼派」)。內部爭鬥和分化隨之而來。「什葉派」的中心在伊朗、敘利亞、伊拉克和東非(一個分支,稱為「易司馬儀派(Ismaeli)」)。強有力、並具有強烈神學傾向的是「穆塔齊拉(Mutazilah)」運動,後來被鎮壓。他們極力強調古蘭經中關於預定(宿命)的教導。

公元1700年左右,著名的伊斯蘭學者阿卜杜勒—瓦哈比(Abd'ul Wahhabi)對麥加復興運動的興起起了很大作用。他成為伊斯蘭內的改革者,反對所有神秘的做法,如接受預兆、所有占卜(通過預兆占卜)、在「神聖」的聖地和墳墓進行崇拜、吸食令人陶醉的藥物以及富人的精美服裝。他的目標是將伊斯蘭恢復到其最初的形式,並使整個世界都皈依伊斯蘭。瓦哈比派的戰鬥口號是:「殺死並扼殺所有的異教徒,他們為真主舉伴。」這無疑是針對耶穌和基督徒的。在19世紀初,麥加經歷了瓦哈比派的另一次衝擊。人們被鞭子驅趕去清真寺參加每天的五次祈禱。這個教派,但更應該說是運動,仍然具有強大的影響力,特別是在阿拉伯。

一個有點相關的復興運動自稱為「耶米宣教(jamiah tabligh)」。它誕生於19世紀末的印度。

「艾哈邁德派(Ahmadiyyas)」顯然是一個教派團體,以米爾扎—古拉姆—艾哈邁德(Mirza Ghulam Ahmad)(1865—1908年,先在旁遮普,當時的印度)的名字創立並命名。他聲稱自己被真主任命為應許的「馬赫迪(Mahdi)(被引導者)」和麥西哈(彌賽亞),穆斯林期望他在末世出現,並通過和平手段實現伊斯蘭的最終勝利。雖然古蘭經否認爾撒(耶穌)釘十字架受難,但米爾扎—艾哈邁德聲稱,麥西哈(彌賽亞)確實被釘在了十字架上,但他並沒有死在那裡。他是在無意識的情況下被從十字架上取下來的,但他還活著,被護理得很健康,然後被移居到克什米爾(Kashmir)的斯利那加(Srinagar),在那裡他年老時去世。他所謂的墳墓就在那裡展出。艾哈邁德聲稱自己是人們期待的「馬赫迪(被引導者)」或彌賽亞(Messiah),「是所有國家期待的人,在他身上象徵著基督(麥西哈)的回歸」。他的追隨者稱他為「繼承者(哈里發,Khalifa)」。他們很有傳教精神,比遜尼派的同行用更智力的方法,並廣泛使用文字作品。

「巴哈伊(Bahai)」教派是所有教派中宗派主義最強、效果最差的。這一運動是由米爾扎—侯賽因—阿里—努里(Mirza Hussein-ali-Nuri)(1817—1892)創立的。他來自波斯,自稱是「真主的神龕」。在他的《亞格達斯經(Kitab-al-akdas)》一書中,他甚至獲得了「來自真主的照耀」的稱號。他聲稱自己的教義是普世的,他提倡互愛和善行,以引入普世的語言和宗教。他宣稱自己是回歸的基督(麥西哈)、克里希納(Krishna)的轉世、第五位佛祖以及阿里(Ali)之子侯賽因(Hussein)的化身。他在被監禁二十八年後去世。還有許多其他的教派,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


基督教

 

正如其名稱已經表明的那樣,基督是其中的核心人物。在他出生的幾百年前,猶太人就在期待他們的「彌賽亞」的到來,其含義與基督相同(一個是希伯來語,一個是希臘語)。這兩個詞的意思都是「受膏者」,指的是塗膏祭司和國王進入其「職位」的儀式。幾位猶太先知已經宣佈了他的到來,但是當他來的時候,猶太權威們忙於他們的宗教職責,以至於他們沒有認識到他被預測到來的時間和他到來的方式。最終,嫉妒促使他們把耶穌基督趕走。

另一方面,以色列人民則簇擁在耶穌周圍愛著他。從他30歲公開出現,直到他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他遊走四方教導那些來找他的人,傳福音,並治癒了許多人的各種疾病。他選擇並任命了12個人作為他的門徒(今天你會稱他們為「學生」),門徒們分享他簡樸的生活方式。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他的處決和死亡正是以被預言的方式進行的。耶穌的門徒和他的許多其他追隨者開始傳播耶穌基督的信息。這對他們來說代價很高。幾乎所有的使徒都因為他們的信仰和見證而被殺害。然而,在幾年的時間裡,「福音(Gospel)」(好消息)傳遍了整個羅馬帝國。公元380年,基督教信仰在狄奧多西一世(Theodosius I)皇帝的統治下獲得了官方地位。這是有理由被慶祝的,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證明這對教會相當有害。

在新約最初寫下的希臘原文中,「教會」一詞是「ecclesia」。它是「ek」和「kaleein」的組合,前者的意思是「從」,後者是「召喚」。這句話的意思似乎早已被遺忘。它表示所有積極地和親自接受神的邀請、通過耶穌在十字架上的犧牲而接受寬恕的人,都因此而「從」世界中被「呼召」出來。因此,他們會「悔改」(「metanoeo」,改變自己的想法),並感激地轉向與神和諧相處並順從他的生活。換句話說,那些「改變想法」、「轉向」神的人現在是「教會」的一部分。

 

但有兩件事變得更糟:

1、當羅馬帝國分裂為東「羅馬」(拜占庭)和西羅馬(公元395年)時,第一次大分裂發生了。而教會也隨之分裂(羅馬天主教和東正教)。

2、隨著教會的發展和獲得政治承認,它變成了一個有等級制度的機構,隨後變得非常強大,這在中世紀被濫用,現在仍然明顯。

最終,基督徒感到「受夠了」,從而引發了宗教改革,這很有幫助,但也許幫助不夠,因為從那時起(16世紀),其他一些改革需要跟進。人們無法將信仰代代相傳,因為信仰本質上必須是個人的事,有個人的委身。它不能被組織起來,也不能被「灌輸」。

最近一次組織教會團結的努力導致了「普世教會協會(World Council of Churches)」的成立。在這裡,我們又回到了「原點」。

有趣的是,現在是羅馬天主教會要求獲得觀察員地位,但並不希望成為正式成員。首先,天主教徒不願意脫離他們的傳統,其中一些傳統與神的話語—聖經—相衝突,這是可悲的。他們也不願意屈服於普世教會協會大部分成員所持的自由主義觀點。這是好的。

另一方面,無論你住在哪裡,各地都有很多很多教會和組織確實堅持聖經及其教導。這包括一些個人教會和許多真正的基督徒,他們仍然忠於他們的傳統宗派,盡管這些宗派在對聖經和耶穌的看法上變成了自由派,這主要發生在上個世紀。

就像今天的所有宗教一樣,人們可以在各自的禮拜場所發現分裂、分歧以及人格衝突,基督教內部也這樣。因此,大眾媒體並非不情願抨擊「基督教」。它被認為是與現實不相關的、過時的、與現實疏遠的、儀式化的、分裂的和排他的。歷史提醒我們,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教會確實在爭取權力,並使用了與耶穌的秉性和信息相悖的方法。教會甚至以宗教的名義參與使用酷刑、謀殺和血腥戰爭。再加上世俗世界觀的興起,其誘人的物質主義、自由主義,以及關於非法性關係和神職人員虐待兒童的報道,這些都與耶穌基督的核心信息形成了鮮明的衝突。可以理解的是,媒體在向公眾報道此事時並不友善。

面對這種情況,人們應該如何應對?首先,(僅僅)通過建制化的宗教所做的、所曾經或現在說的來判斷聖經的信息是絕對錯誤的。那麼,應該如何重新發現聖經的信息呢?簡單來說,就是通過個人審視它,你會發現,聖經和它所教導的內容仍然是無可比擬的。簡單的介紹可能會勾起你的胃口。

 

讓我們先來看看一些非常基本的問題:


什麼是真?什麼是假?

 

所有的宗教基本上都具有排他性。雖然這篇文章不包括對其他宗教的進一步研究,但基督教確實也有排他性的說法。僅僅是耶穌在福音書中的一句話就足夠了:

「我就是道路,就是真理,就是生命;若不是藉著我,就沒有人能來找父。」(約翰福音14:6)

這樣的聲明是不寬容的,並引起了反對,沒有人會質疑這一點。但如果真理是真實的,真理是否應該容忍非真理的東西?或者人們可以認為真理應該是相對的?這不可能,因為它要麼是真的要麼不是。如果某樣東西被發現是真的,它就不可能同時又是一個謊言。考慮一下邏輯學教給我們的東西:「兩個相互矛盾的陳述(論點)不可能同時為真。」我們必須同意這一點。

一個永恆的真理決不能受制於意見。如果耶穌的見證是真實的,那麼所有與之相矛盾的宗教,本質上都是不真實的。這一事實使我們每個人都必須有足夠的信息,以便為時間和永恆做出正確的選擇。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莫過於找到真理,並對它作出積極的回應。

(拉維撒迦利亞事工的)艾米-奧爾-尤因這樣說:「現實是,無論我們持有什麼立場,都會排除一些東西。即使是相信所有的路都通向神的人,也會排除只有某些路通向神或只有一種路通向神的觀點。每種觀點都排除了一些東西。問題不在於誰在排除人,問題在於什麼是真理、真實的。」

「請記住,耶穌說:『我就是道路,就是真理,就是生命;若不是藉著我,就沒有人能來找父。』(約翰福音14:6)。在這句話中,為什麼他可能會這樣聲稱,這有不止一種可能性。探討這些是至關重要的。首先,也許他是一個真正的好人,但他被欺騙了。他是真誠的,但他錯了。他相信他是神的兒子,但他不是。換句話說,他精神失常。或者第二,也許耶穌知道自己不是神,不管怎樣但卻到處告訴人們他是通向神的唯一途徑。換句話說,他是一個陰險的人物,故意說謊言。在這種情況下,他一定是個騙子。或者,最後,也許耶穌就是他所聲稱的那樣。也許他做了這些激進的聲明,因為它們是真理,是真實的。換句話說,他確實是通往神的道路」。

法國科學家和哲學家布萊斯-帕斯卡爾(Blaise Pascal)(†1662)寫道:

「只有兩種人我們可以稱之為明智的人:一種是全心全意侍奉神的人,因為他們認識祂;另一種是全心全意尋求神的人,因為他們還不認識祂。」


什麼是對?什麼是錯?良知的聲音

我們不僅從孩子的嘴裡聽到:「這不是我的錯…」即使有最好的教養,人依然是不完美。我們不需要學習如何作弊、如何欺騙、如何撒謊、或者如何魯莽以及如何以自我為中心。我們的日常生活見證了這一點,我們在生活上不僅受到良善的、正面的影響。還有另一種對我們的影響,那是明顯的負面的,有時甚至是邪惡的。

什麼是對的或錯的,只能由一個超越或高於我們的標準來確定。它可能是一個國家的刑事或民事法律。在這之上的是終極法律,即神的律法。眾所周知的十條誡律代表了其本質。但這些只是制定了已經存在於「我們內心」的律法。我們稱它為我們的良知。德國哲學家伊曼紐爾—康德(Immanuel Kant)對它的解釋非常簡明扼要,他說「有兩種東西,我對它們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們在我心靈中喚起的驚奇和敬畏就會日新月異,不斷增長,這就是我頭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

毫無例外,每個人都經常被誘惑去想和做我們知道是錯誤的事情。這是選擇的,還是強迫的?事實上,神給了我們選擇正確行為的自由—但也給了我們選擇錯誤行為的自由。在一家英國日報上,專欄作家反問道:「這個世界到底出了什麼問題?」著名記者和作家C. K. 切斯特頓(C. K. Chesterton)在他的回答中寫道:「是我(出了問題),先生。」他說得很有道理。不僅僅是切斯特頓,還有你和我,以及其他所有人,都要對世界出了問題這一困境負責。為什麼?我們要這樣—因為我們可以這樣。

盡管可能很危險,但愛情只有在選擇自由有保障的地方才能開花結果。愛並不等同於強姦。因為神是愛,祂為我們提供了選擇,這決定了我們向哪種影響開放我們的思想和心靈。

聖經中關於亞當和夏娃的寓言故事描述了他們在一個完美的世界中與神保持著完美的關係—直到「誘惑者」出現。他質疑神的善意,並以一個誘人的前景向他們挑戰:

「因為神知道你們吃的日子、你們的眼睛就開朗,你們就像神一樣…」(創世記3:5)

多麼好的提議!關於想成為[像]神一樣的願望,法國存在主義哲學家讓—保羅—薩特(Jean Paul Sartre)推斷道:「我們希望自由選擇、自我嚮導、對自己的未來有一個概念,等等,但也希望沒有不確定性、沒有易變性、以正確的方式自動回應,就像神一樣。」

亞當和夏娃—就像我們今天—不得不選擇他們的忠貞。薩特又解釋說:「我們沒有拒絕自由的自由。不選擇是不可能的。我總是可以選擇,但我應該知道,如果我不選擇,我還是在選擇」。(Sartre, 1987)。

亞當和夏娃選擇了,並且選擇了獨立於神。他們與神的內在結合被切斷了,導致他們的生活與神分離,並因此與神分離。我們做出了這樣的選擇,我們的行為也是如此。你會同意這樣的理解,盡管也許沒有那麼戲劇化。

從人類誕生之初,人類就面對著「內心的聲音」,這個聲音要求我們追尋它。我們被託付了這樣的選擇,即無法回避的善與惡、對與錯之間的選擇。

某些行為,如戀童癖,或對朋友的背叛,被普遍認為是不可接受的,甚至是卑鄙的。相反,當有人犧牲自己的生命、財富或事業,將某人從迫在眉睫的危險中拯救出來時,我們認為這是值得讚揚和勇敢的。

良知只有小部分是宗教、教育或我們成長和生活的產物。它是神的禮物,幫助我們以符合神本性的方式規範我們的個人和社會生活。良知(共同知識)這個詞本身表明,總有另一個人在場,他是一個共同認識者,「同樣知道者」。它不是我們想像的產物,而是神聖的禮物。聖經詩意地表達了我們的良知如何運作:

「你遍於右、或遍於左的時候,你總要親耳聽見,從後邊有話在說:「這就是路:你要行它!」(以賽亞書30:21)

談到那些不了解或不熟悉神的律法的人,聖經說:

「沒有律法的外國人、若依本性去行律法上的事,他們雖沒有律法,自己對自己即是律法。這種人就證顯律法之功用是寫在他們心裡;他們的良知一同作證,他們的思想互相控告為有罪,或者自己辯護為無罪。(羅馬書 2:14—15)

難道我們不記得我們有時是如何與「內心的聲音」搏鬥的嗎?我們可能試圖讓它們「安靜下來」,或停止「聽」它們,但它們仍然存在—直到我們通過關閉我們的「耳朵」來「殺死」我們的良知,對我們自己造成傷害。

當然,我們每個人都只能說她或他自己的個人經驗。你有你自己的經驗。我是在一個明顯沒有宗教信仰的家庭中長大的。基於他們對「洗禮」的理解和14歲時的「堅信禮」,我的父母是XXX教會的成員。他們也在教堂結婚。我出生後,他們帶著我,就像我所在的大環境中幾乎所有的人一樣,去接受「洗禮」。這可能是他們最後一次進教堂。由於受到納粹世界觀的影響,我父親後來取消了他的教會成員資格。當我到了可以採取這種措施的法定年齡時,我做了同樣的事情,帶著14歲時所能鼓起的所有信念。

然而,從我最早的童年記憶中,我可以回憶起,有一個經歷我歸功於神,雖然那是我對神一無所知。多年以後,在一個蘇聯集中營的地下室牢房裡,一個小小的窗戶讓我可以從我們3x3的粗木床的最上面一層看到夜空。我們所有人都處於不同的死亡的階段。饑餓和疾病對他們造成了嚴重傷害。在過去的一年裡,我們中約有 40%的人被埋進了無名的亂葬崗,而我的情況也迫在眉睫。

就在那裡,當我看著幾顆能看到的星星時,來世的事實盯著我的臉龐。那些星星開始說話,向我訴說著無限和永恆。即使在以前的軍事戰鬥中,這也不是一個「問題」。但現在,頭頂這些不計其數的星星令人不禁疑惑。「我們從哪裡來?我們為什麼在這裡?宇宙的盡頭在哪裡?誰讓我們存在?誰安排我在這裡?你有沒有考慮過你的造物主?」我「傾聽」了星星的聲音。如果我現在,或在接下來的幾天裡,像我們勇敢地嘲笑的那樣,『踢翻了水桶(死翹翹)』,怎麼辦?我將『站在神面前』嗎?我可以對祂說什麼?我不記得我有多害怕。但我是敬畏的。我說出了我的心聲。在我的生命中,我第一次向我不認識的神說話。一個人為何會做這樣的事?這時,我想到了:「我們在天上的父。願你的名被崇拜…」也許這一切都記錯了。是我的心表達了它。

而祂回應了。你們已經猜到。不是我看來不可避免的方式。我沒有死,因為一個超出我控制的情況出現:芒刺蕁麻。這些植物的葉子,甚至是莖,都長滿了細小的空心刺毛,就像皮下注射針一樣注入組胺物質(histamine),在接觸到皮膚的地方引發非常痛苦和灼熱的感覺。在一年多的時間裡,我們的食物中沒有任何形式的維生素。而且甚至連最小的植物都無法獲取。有人已經解決了這個問題。我們得到的食物足以餵養一隻雞。

現在,芒刺蕁麻被運到了營地。第二天,它們被添加到我們的湯裡—幾乎立即產生了戲劇性的效果。事實證明,在那些觸底絕望的日子裡,它們是我的救命稻草。我一下子就感覺好多了。覆蓋我們身體大部分部位的傷口和可怕的潰瘍開始癒合。很快,結痂開始脫落—我還活著!我仍需等待多年才能獲釋,我們懷疑獲釋可能永遠不會發生,但我永遠不會忘記神就在那時做出了難以想像的事情。

當你和我遇到性質有些類似的經歷時,這不啻是一種壓倒性的力量。我們有時都會這樣做,我們告訴自己,這不可能是一個巧合。但不管它是什麼,它不過是一種主觀經驗,沒有附加的客觀信息。它只是提出了這樣的問題:「神,你是誰?」或 「我怎樣才能找到你?」

正如我們已經看到的,並不缺乏候選答案。那麼誰是神呢?誰又不是呢?在這一點上,我們需要尋找祂對自己的啟示,以及關於我們與祂的關係。所有其他的信息都是無用的,也許是善意的,但卻是來自人類或撒旦的。我們決不能忘記,我們正處於真理與欺騙、聖潔與邪惡、神與撒旦之間的爭鬥中!

我們對此一無所知,除非我們至少對神有所了解,了解祂的本性、祂的聖潔、祂的公義、祂的屬性(全能、全知、全在),以及祂對人類的關心和愛。為了保護我們,神也希望我們能充分認識到祂所憎惡的東西。祂對諾亞時代的人的感受很可能適用於我們今天的世界。

「永恆主見人類在地上壞透了,人類心思終日所計謀的、沒有別的、只是壞事,永恆主就後悔造了人在地上,心中憂傷。」(創世記 6:5—6)

在人生的某個時刻,每個人都不可避免地意識到,實際上生活的所有領域,至少在某種程度上,已經被破壞,甚至被毒害。在社會的各個層面,我們都能感覺到緊張、衝突和鬥爭,我們也知道這一點。戰爭正在肆虐。我們在人際關係中能夠發現如政治敵意一樣的東西。這是邪惡的力量和善良的力量之間的戰爭。我們可以感受到這場戰鬥正在逼近在我們之中和周圍。但是...

「原來神的義怒正從天上顯示出來,要懲罰一切不虔不義、以不義抑制真理的人。因為神之事所可知的、在人心裡很明顯:神曾給他們顯明出來。至於祂的事、人所不能見的──從世界之創立以來,又是藉著祂所造之物以被了悟而看清楚,使人無可推諉。」(羅馬書 1:18—20)

「用各樣不義之誘惑施在趨於滅亡的人身上的,因為他們不接受愛真理的心(或譯:不接受真理之愛)而使他們得救。…使一切不信從真理、倒喜悅不義的人、都定受罪。」(帖撒羅尼迦後書 2:10—12)

38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