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地中海地區(Mediterranean Region)
聖經中的土耳其
遠古地區
基利家(Cilicia)
列王紀上10:28;歷代志下1:16;以西結書27:11;使徒行傳6:9,15:23、41,21:30,22:3,23:34,27:5;加拉太書1:21
所羅門從古厄(Kue,譯注:參〈新譯本〉)帶來馬匹,該地方的希伯來語名稱是基利家(列王紀上10:28;歷代志下1:16)。赫勒克(Helech,譯注:參〈新譯本〉)這地方涅自希勒庫(Hilakku)一詞,曾於《以西結書》27:11被提及,可能是指基利家。
公元41年,革老丟(Claudius)將奧爾巴王國[包括大部份基利家.特拉切亞(Cilicia Tracheia)]讓給波利門二世(Polemon II),以交換博斯普魯斯王國(kingdom of Bosphorus),波利門便在奧爾巴作王至公元68年。約公元50年,波利門突與希律公主百妮基(Bernice)結婚,並以行割禮作為這段婚姻的先決條件。百妮基是希律王亞基帕一世(Herod Agrippa I)的女兒(使徒行傳12章)、其叔父查西斯希律(Herod of Chalcis)─死於公元48年─的遺孀,也是希律王亞基帕二世(Herod Agrippa II)之妻子和妹妹。在六十年代初,保羅出現於亞基帕二世和百妮基之前(使徒行傳15:13、23;26:30)。來自基利家的猶太人屬於耶路撒冷「自由人」會堂的人,在此與司提反辯論(使徒行傳6:9〈新譯本〉)。
呂家(Lycia)
使徒行傳27:5
埃及(Muzur, Musru or Musri)
申命記17:16;列王紀上10:28、29;列王紀下7:6;歷代志下1:16,9:28
一些學者認為,「埃及」在上述《舊約聖經》文本中被錯誤翻譯,那位置該是小亞細亞(Asia Minor)沿岸。Muzur很可能是地勢不平的基利家地區(Rough Cilicia),而《列王紀上、下》的章節將Muzur與古厄混為一談,這通常指地勢平坦的基利家地區(Smooth Cilicia)。
旁非利亞(Pamphylia)
使徒行傳2:10,13:13,14:24,15:38,27:5
五旬節時,來自旁非利亞的猶太人身處耶路撒冷(使徒行傳2:10)。保羅、巴拿巴和稱呼為馬可的約翰在此開展他們於小亞細亞的首次旅程(使徒行傳13:13)。
彼西底
使徒行傳14:24
公元前6年,《路加福音》2:1、2提及的居里扭(Quirinius)被委任為加拉太的巡撫,並開始控制來自科爾努圖斯.阿倫提烏斯.阿奎拉(Cornutus Arruntius Aquila)的軍隊。
敘利亞(Syria)
馬太福音4:24;路加福音2:2;使徒行傳15:23、41,18:18,20:3,21:3;加拉太書1:21
公元前25年,地勢平坦的基利家地區被併入為敘利亞省分,並持續至公元72年。公元6年,猶太(Judea)成為羅馬行省;本丟.比拉多(Pontius Pilate)於公元26~36年擔任當地其中一位巡撫。《路加福音》2:2提到居里扭擔任省的巡撫。
遠古城市
阿達納(Adana)
使徒行傳15:23、41(暗指)
阿達納毫無疑問是保羅在基利家地區植堂的地點之一(使徒行傳15:23、41)。
亞歷山大伊蘇姆(Alexandria ad Issum):使徒行傳15:23、41(暗指)
公元前333年,亞歷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在伊蘇斯附近打敗波斯後便建立亞歷山大伊蘇斯[又名亞力山勒塔(Alexandretta)、伊斯肯德隆(Iskenderun)],當地鄰近邁利昂得魯斯(Myriandrus)的腓尼基(Phoenician)城。敘利亞境內其中一家教會很可能位處亞歷山大,耶路撒冷會議曾去信她們。現今的伊斯肯德倫(Iskenderun)很少有古代遺跡,除了其南面保留的一些羅馬城牆遺跡之外。沿岸道路穿過另一通道─離該市北部10公里的敘利亞/基利家山口(Syrian/Cilician Gates),這遠古道路穿過山脊的頂端,這山脊來自努爾山脈(Amanus Mountains),在地理上將基利家從敘利亞分別出來。切割而來的琢石柱子屬橫越道路的一個羅馬凱旋門的一部份。這狹道在古代被稱為波爾特拉(Portella)。山脊的盡頭是所謂的約拿之柱(Baba Yunus Kulesi),標示了約拿前往他施(Tarshish)或大數(Tarsus)時被大魚吐到岸上的位置(約拿書1:3,2:10)。
敘利亞和基利家的教會
保羅和巴拿巴在耶路撒冷會議中代表外邦教會(約公元46年),在此確定外邦人不需為得著救贖而受割禮。大會亦採納了四項指引,以促進猶太和外邦信徒的團契相交: 禁戒祭偶像的物和血,並勒死的牲畜和姦淫(使徒行傳15:29)。以上結論記錄在書信中,並交給安提阿、敘利亞和基利家的外邦信徒(15:23)。使徒保羅被知是唯一一位當時身在其中的人,他皈依以後返回基利家(加拉太書1:21)。對保羅來說,這段所謂的「無聲歲月」顯然是活躍的時段,那時他在該區多個主要城市植堂,特別是在通往安提阿的主要幹道上。這些城市包括阿達納、摩普綏提(Mopsuestia)、亞歷山大伊蘇姆,亦可能在二線城市,如希拉坡里卡斯塔巴拉(Hierapolis Castabala)、阿納瓦薩(Anazarbus)和羅蘇斯(Rhosus)。在第二次旅程開始,保羅到訪敘利亞和基利家,傳遞使徒決議,以堅固他們的信心(使徒行傳15:41)。
伊蘇斯平原(Plain of Issus)
先知但以理曾提及亞歷山大擊敗波斯人,他描述亞歷山大是領導的豹和進擊的山羊(但以理書7:6,8:5~8)。
奧龍特斯河上的安提阿(Antioch on the Orontes)
使徒行傳6:5,11:19~30,13:1~3,14:26~15:3,15:22~40;18:22、23
安提阿古三世(Antiochus III)一生的重要事跡被描述於《但以理書》11:10~19。
公元前169年,安提阿古四世(Antiochus IV)攻擊耶路撒冷聖殿,將當中的聖物 帶回安提阿,並在殿裡再次供奉奧林匹亞宙斯(Olympian Zeus)。他在聖壇獻上一口豬為祭,因而犯了荒涼可憎的罪(但以理書9:27,11:31)。
《使徒行傳》11:19、27節指,約公元45年,許多巴勒斯坦猶太人信徒受迫害期間遷往此地。公元46年左右,饑荒衝擊了安提阿和地中海東部其餘地區,這很可能是《使徒行傳》11:27~30提及的那次饑荒。馬太當時也許為了安提阿的讀者書寫其福音書的初期草稿,而《馬太福音》的最終版本估計於公元一世紀後期完成。安提阿的主教依納爵(Ignatius,公元83~115年?)在其寫給示每那人(Smyrneans)的書信開首引用《馬太福音》3:15,這顯對此書卷的早期認識。保羅給加拉太人的書寫可能寫於安提阿,這是他唯一一封書信以一家教會(可能是安提阿)作為共同寄件者(加拉太書1:2)。
據歷史學家約翰.馬拉拉斯(John Malalas)的記錄,一個本地傳統說巴拿巴和保羅(使徒行傳11:22~26)在一條名叫Singon/Siagon(「頜骨」)的街道佈道,位置在一座名為遭神殿的大樓旁邊。
彼得與安提阿
據《加拉太書》2:11~14記載,保羅描述彼得到訪安提阿(約公元47~48年)。
大馬士革
保羅在大馬士革境外被擊倒 ,並領受耶穌的異象(使徒行傳9:3,22:6,26:12)。大馬士革是門徒亞拿尼亞的家鄉,他為保羅禱告和施洗(使徒行傳9:17,22:12、13)。
亞大利(Attalia)
使徒行傳14:26
作為旁非利亞的主要港口,亞大利是保羅和巴拿巴在首次旅程完結時乘船往安提阿的地點(使徒行傳14:26)。
摩普綏提
使徒行傳15:23、41(暗指)
土耳其最早期的聖經馬賽克在本地博物館。這馬賽克畫出挪亞方舟和參孫的一生。這方舟被畫成一個在商隊中運載貨物的貨櫃箱(kibotos);參孫的生命週期是希臘東部保留的少數聖經圖畫之一,約九個場景是根據《七十士譯本》的《士師記》14~16章逐個勾畫而成。現存的銘刻來自希臘版本(《七十士譯本》)《士師記》15:4,以及第5節其中一個字的一部份帶有KAI(意即「和」)的兩次縮寫K(「將狐狸尾巴一對一對地捆上,將火把捆在兩條尾巴中間…進入非利士人」)。
希拉坡里卡斯塔巴拉和卡拉特佩
希拉坡里或曾是基利家早期基督徒社區遺址( 使徒行傳15:23、41;暗指)。
每拉(Myra)
使徒行傳27:5;使徒行傳21:1(西方文本)
安特里雅斯(Andriace)
安特里雅斯這港口在《使徒行傳》27:5~6未被透露,保羅在這港口從沿海船轉乘載穀物的船,當時他是前往羅馬(Rome)的囚犯。
地中海的旅程
5月26日至9月14日可於地中海安全航行,11月10日至3月10日則禁止海上交通。尖峰季節可以航行,但或遇危險,記載於《使徒行傳》27:9~44的保羅悲慘旅程便屬此例。在每拉-安特里雅斯,保羅聯同路加和阿里達古登上亞歷山大的穀物貨船前往意大利,參與服侍。這船體積龐大,能載276名乘客和船員(使徒行傳27:37),他們在甲板住宿。保羅顯然於九月底從每拉離開,因其船隻不能駛離克里特東部,直至贖罪日禁食結束為止,即公元59年10月5日左右。離開拉西亞的港口以後,船隻在克里特西部遇到風暴,其拉丁文名為友拉革羅(Euroaquilo,意即東北風),達颶風風力的強風最終令船隻於馬耳他島附近翻沉(使徒行傳27:39~28:1)。《使徒行傳》27章提及的海難並非保羅首次遇到的危險海上航程,他在《哥林多後書》11:25提到自己曾遇上三次海難,其中一次他在大海漂流了一天一夜。
帕大喇(Patara)
使徒行傳21:1
帕大喇作為海上航行者旅途上的小站。公元57年,保羅在其第三次旅程的末段從這兒轉船往腓尼基(使徒行傳21:1)。
別加(Perga)
使徒行傳13:13~14,14:25
在保羅、巴拿巴和稱呼為馬可的約翰的第一次旅程中,別加是他們在小亞細亞的進口港(使徒行傳13:13)。
在城市南方入口的希臘城門和紀念門之間是南方浴場,在長廊上尋獲紀念革老丟佩松(Claudius Peison)的雕刻之32塊碎片,並附有一塊石碑,碑文寫著「給聖潔與公義的那位」。這組描述神的形容詞只在希臘文《舊約》中的《申命記》32:4及《詩篇》145:17找到;在《啟示錄》16:5,天使也這樣形容主:「聖者啊…是公義的。」(彼得在《使徒行傳》3:14稱耶穌為「聖潔公義者」。)
保羅的安那托利亞之旅
仔細閱讀《使徒行傳》和保羅書信時,便發現使徒至少有八次旅程與土耳其的聖經遺址有關 。下表以六條路線列出其中七次旅程,僅省略了《使徒行傳》9:30及《加拉太書》1:18~21之中保羅皈依後從耶路撒冷往大數的旅程。
賑濟飢荒/耶路撒冷會議之旅
經文出處: | 使徒行傳11:27~30;加拉太書1:18~21/使徒行傳15:1~35;加拉太書2:1~3 |
日期: | 公元33~45/49 |
伙伴: | 巴拿巴和提多/巴拿巴;回程是猶大和西拉 |
旅程路線: | 安提阿、腓尼基、撒馬利亞、耶路撒冷、安提阿 |
距離: | 安提阿-耶路撒冷:624公里 |
第一次事工旅程
經文出處: | 使徒行傳13:1~14:28 |
日期: | 公元46~48年 |
伙伴: | 巴拿巴、馬可直至別加為止 |
旅程路線: | 安提阿、西流基、撒拉米、帕弗、別加、彼西底的安提阿、以哥念、路司得、特庇、路司得、以哥念、彼西底的安提阿、別加、亞大利、安提阿 |
距離: | 別加-特庇-亞大利:1,053公里 |
第二次事工之旅
經文出處: | 使徒行傳15:36~18:22 |
日期: | 公元49~52年 |
伙伴: | 西拉;提摩太在路司得會合;路加(?)在特羅亞往目立比 |
旅程路線: | 安提阿、加拉太、每西亞、特羅亞、馬其頓、哥林多、以弗所、耶路撒冷、安提阿 |
距離: | 安提阿-亞歷山大的特羅亞:1,604公里 |
第三次事工之旅
經文出處: | 使徒行傳18:23~21:16 |
日期: | 公元53~57年 |
伙伴: | 提摩太、提多、以拉都;回程時有六名教會代表 |
旅程路線: | 安提阿、以鬥所、特羅亞、馬其頓、哥林多、亞朔、米利都、帕大喇、耶路撒冷 |
距離: | 安提阿-以弗所:1,186公里 |
羅馬被囚之旅
經文出處: | 使徒行傳21:26~28:29 |
日期: | 公元59~62年 |
伙伴: | 提摩太、路加 |
旅程路線: | 該撒利亞、每拉、革尼土、克里特、馬耳他、部丟利、羅馬 |
被囚後之旅
經文出處: | 提摩太前書1:3;腓利門書22;提多書1:5,3:12;提摩太後書4:13、20 |
日期: | 公元62~64年 |
伙伴: | 提摩太、提多 |
旅程路線: | 羅馬、克里特、以弗所、歌羅西?、馬其頓、尼哥坡里、特羅亞、米利都、羅馬 |
為何稱呼為馬可的約翰離開保羅和巴拿巴?
稱呼為馬可的約翰在別加離開保羅和巴拿巴,原因不詳(使徒行傳13:13)。學者曾猜測他離開的原因。士求.保羅在帕弗回轉歸主後,保羅說明羅馬巡撫與彼西底的安提阿的關聯是一個從主而來的異象,就是要到那兒宣教。或許那位巡撫自願為使徒寫推薦信給當地的羅馬殖民地領袖。這或可解釋一個事實,就是該群體在前往內陸的路上未有停留別加。按非洲教會的傳統,稱呼為馬可的約翰後來被命名為埃及科普特教會(Coptic Church)的創辦人,故後來他顯然到了北非。展開第二次旅程時,保羅和巴拿巴分道揚鑣,因稱呼為馬可的約翰在旁非利亞離開(使徒行傳15:37~39),故保羅拒絕帶他同行。後來保羅與這位馬可和好,因保羅稱他為同工(歌羅西書4:10;腓利門書24)。
法塞利斯(Phaselis)
法塞利斯的市民因一種名叫鬈髮(sisoē)的特別髮型而聞名。有趣的是,這種髮型在希臘文版本的《利未記》19:27是被禁止的:「頭的周圍不可剃(譯按:原文可解作圍繞和圓型範圍,引申作鬈髮)。」
彼西底的安提阿(Pisidian Antioch)
使徒行傳13:14~51,14:19、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