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文章

986

5

​作者

Dr. Kai Borrmann

古蘭經和誤導形式的命題

凱·博爾曼 博士(Dr. Kai Borrmann)

2022年11月24日

 

引言

「誤導的形式命題」所陳述的內容有不同的版本:

1.)根據句子的語法形式,給它們分配邏輯形式是困難的。

2.)根據句子的語法形式,我們傾向於把不正確的邏輯形式歸因於它們。

3.)根據句子的語法形式,就不可能確定它們正確的邏輯形式。

 

根據布朗(Brun)的說法,「誤導性的形式命題」通常被理解為版本3)。然而,在這些極端情況下,對自然語言使用正式的解釋最終將會是無用的。[1]然而,版本1.)和版本2.)試圖說服我們,對古蘭經的語法分析,就像對其他文本的語法分析一樣,不能完全僅由任何演算法解決。[2]讓我們參考一個專案的結果作為一個例子,該專案是在「海法大學」的「阿拉伯語言文學系」進行的,利用施樂公司提供的兩個數據庫對古蘭經文本進行形態分析:「Lexc」,一套古蘭經的詞性和名詞性基,以及「Xfst」提供了約50條名詞性基規則和約300條詞性基規則來解釋古蘭經文本中的功能,[3]f¯atih. a如下所示:

 

suurat-uswr + fu&lat + Noun(名詞) + Triptotic + Fem + Sg(單數) + Nom(主格)
l-faatiHat-iDef + ftH + Verb(動詞) + Triptotic + Stem1 + ActPart + Fem + Sg + Genbi-sm-ib + Prep + sm + Noun + Triptotic + Masc + Sg + Gen
llaah-iDef + llaah + ProperName + Gen
l-raHmaan-iDef + rHm + fa&laan + Noun + Triptotic + Adjective + Masc + Sg + Genl-raHiim-iDef + rHm + fa&iil + Noun + Triptotic + Adjective + Masc + Sg + Gen
l-Hamd-uDef + Hmd + fa&l + Noun + Triptotic + Masc + Sg + Nom
li-llaah-il + Prep + Def + llaah + ProperName + Gen
rabb-irbb + fa&l + Noun + Triptotic + Masc + Sg + Pron + Dependent + 1P + Sg
rabb-irbb + fa&l + Noun + Triptotic + Masc + Sg + Gen
l-&aalam-iinaDef + &lm + faa&al + Noun + Triptotic + Masc + Pl + Obliquus
l-raHmaan-iDef + rHm + fa&laan + Noun + Triptotic + Adjective + Masc + Sg + Gen
l-raHiim-iDef + rHm + fa&iil + Noun + Triptotic + Adjective + Masc + Sg + Gen
maalik-imlk + Verb + Triptotic + Stem1 + ActPart + Masc + Pron + Dependent + 1P + Sg
maalik-imlk + Verb + Triptotic + Stem1 + ActPart + Masc + Sg + Gen
yawm-iywm + fa&l + Noun + Triptotic + Masc + Sg + Gen
l-diin-iDef + dyn + i&l + Noun + Triptotic + Masc + Sg + Gen
’iyyaa-ka’iyyaa + Particle + Pron + Dependent + 2P + Sg + Masc
na&bud-u&bd + Verb + Stem1 + Imp + Act + 1P + Pl + Masc/Fem + NonEnergicus + Indc
wa-iyyaa-kawa + Particle + Conjunction + iyyaa + Particle + Pron + Dependent + 2P + Sg + Masc
nasta&iin-u&wn + Verb + Stem10 + Imp + Act + 1P + Pl + Masc/Fem + NonEnergicus + Indic
nasta&iin-u&yn + Verb + Stem10 + Imp + Act + 1P + Pl + Masc/Fem + NonEnergicus + Indic

 

在上面的例子中,對「rabb-i」和「maalik」的兩種相互矛盾的解釋表明,從演算法的純句法立場來看,兩者都是可能的。但我們必須做出選擇:

5.)「他是我的王。」
6.)「如果他是王,那就是清算的日子。」
 
或者,在這裡更明確地描述一下內在的差異:
5.')「x對至少一個人y來說是王,這個人y就是我」
6.')「在清算的日子,沒有x對任何y的國王,或者x對y的國王。」

 

假設「王」是一個兩位數謂詞K(x,y)「x是y的王」,我們將把各自的對象插入到我們的公式中:

K:作為王
m:我
5.'')∃x∃y(Kx,y∧y=m)
「x對至少一個人來說是王,這個人y就是我」
K:作為王
D:清算日
6.'')∀x∀y(rkx,y不確定y=d)
「在清算日,沒有x對任何y的國王,或者x對y的國王。」

 

句子的邏輯形式大致被理解為句子中獨立於其內容[4]的那部分。所以古蘭經4:92中的「wa-ka¯na ll¯ah-u ֒al¯ıman h. ak¯ıman」這句話可以正式寫成:

A:真主全知
B:真主至睿的。
7.)A ∧ B
「真主全知,真主至睿。」

 

現在我們可能會傾向於把古蘭經4:92 f¯as.ila之前的那一節看成一個大C,並把整節經文的邏輯形式看作是C∧A∧b。然而,正如Dror所示,翻譯者傾向於完全省略「和」,顯然對如何理解形式化的「wa-ka¯na ll¯ah-u」以及它連接經文[5]中各部分的方式沒有方式缺乏安全感,引發這種不安全感的是這樣一個事實:「真主全知,真主至睿」這樣的句子具有普遍的意義,而在它們之前的是相對平凡的情況,但[6]它們是如何聯繫起來的呢?我們可能很容易想看到「因果關係」在這裡起作用:

 

8.)C(↓A↓B)

「事件A的發生為結果B的發生提供了原因。」[7]

 

現在,「真主全知,真主至睿」,如果被理解為一個事件,本身就只會是因果鏈中無數環節中的一個,我們會認為這種解釋是不可信的。反之亦然,人類的任何行為都不可能有讓真主安拉變得聰明的效果。因此,從兩方面來看,「因果關係」在這裡並不是一個可能的關係。另一方面,如果經文的兩個部分完全沒有聯繫,它們就只會簡單地組成兩個句子;沒有理由用w¯aw把第二句附加到第一句。現在通過使用w¯aw l-isti֓n¯af將它們連接起來,通過聲明它們的相互相關性來建立連接:

 

A與B相關:
9.)(A B) ∧ (¬A ¬B)
「如果A則B,如果不是A,則不是B」

 

如果沒有一個句子B也是真的,一個句子A就不可能是真的,反之亦然,我們就簡單地說:「A與B有關。」讓我們看看下面的經文:

 

4:111:wa-man yaksib ’itman fa-’inna-ma¯ yaksib-uhu ֒al¯a nafsihi wa- ka¯na ll¯ah-u ֒al¯ıman ¯hak¯ıman
4:111:誰犯罪,誰自食其果。真主全知,真主至睿。
A:真主是有見識和智慧的
B:犯罪只會傷害自己
10.)(A B) ∧ (¬A ¬B)
「如果真主是有見識和智慧的,那麼犯了罪的人只會傷害自己。如果真主沒有見識和智慧,那麼犯了罪的人不僅傷害了他自己。」

 

但我們如何知道真主是否有見識和智慧呢?「k¯ana」,例如「wa-ka¯na ll¯ah-u」中的「他是」(he was)—當被理解為表示一個時間方面時—在這裡似乎沒有多大意義。因此,它被提議作為一個強調,就像「inna」在其他情況下[8]的作用一樣。但到底強調的是什麼?讓我們考慮一下:

 

96:8:’inna ’ila¯ rabbika r-ruˇg֒a¯
96:8:「萬物必定只歸於你的主。」

 

這可以形式化為:

 

E:存在
r:歸於你們的主
11.)E(r)
「必定只歸於你的主,是事實,一定會發生的。」

 

相反,「wa-ka¯na ll¯ah-u」中的「k¯ana」說明謂詞—有知識和智慧—真正適用於真主;「k¯ana」作為箭頭「←」表示某個謂詞P確實適用於對象a,寫為←P,「a具有屬性P」。這可能不能回答為什麼「he was(他以前是)」在所考慮的類型的從句中用來代替「he is(他是)」的問題,而是為什麼「is(是)」要如此明確。如果我們接受這種解釋[9],10.)可以根據簡化法則分解為(A⊃B),這將構成兩個前提中的第一個,而「真主是有知識和智慧的」,濃縮為「A」,構成第二個前提。它們結合在一起,就可以應用「方法」規則:

 

12.)A B,A ⇒ B
「如果真主是有見識和智慧的,那麼犯了罪的人只會傷害自己。真主是有見識和智慧的。因此,犯罪的人只會傷害自己。」

 

這反過來允許我們考慮包含「wa-ka¯na ll¯ah-u」的經文,就像同一論證形式的許多實例一樣。在這些經文中很難看到一個論點,這使得誤導形式命題的第一個版本有了可信性:句子的邏輯形式往往深藏在它的語法形式之下。

 

這篇文章翻譯自Dr. Kai Borrmann的在線文章「Qur'ān and Misleading Form Thesis」

https://www.academia.edu/91508828/Qur%C4%81n_and_Misleading_Form_Thesis


1 Brun, Georg,(2003)。Die richtige Formel,《邏輯形式的哲學問題》(Philosophische Probleme der logischen Forma- lisierung),Frankfurt: Ontos Verlag. P.161-165。

[2] 我們認為「演算法」是一套規則,可以一步一步地解決問題,一勞永逸的。

[3] Dror, Yehudit, Dudu Shaharabani, Rai Talmon and Shuly Wintner。《古蘭經的形態學分析》(Morph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Qur’an)。文學和語言計算,19(4): 431-452, 2004。

[4] 例如,除了使用「=」,還有普適量詞「∀」和存在量詞「∃」,公式5.//)包含合子「∧」的邏輯符號。

[5] Dror, Yehudit:「古蘭經的每一個字都是可以翻譯的嗎?w¯aw l-isti֓n¯af在faw¯as.il之前的個案。」Babel, Vol. 61.1 (2015) pp. 22-42. Babel,第61.1卷,2003.S.117-156。

[6] 短語「wa-k¯ana ll¯ah-u」出現在集群中,比較古蘭經4:17,4:39,4:85,4:92,4:96,4:99,4:100,4:104,4:108,4:111,4:126,4:130,4:131,4:133,4:134,4:147,4:148,4:152,4:158,4:165,4:170,18:45,25:70,33:5,33:9,33:25,33:27,33:40,33:50,33:51,33:52,33:59,33:7448:4,48:7,48:14,48:19,48:21,48:24,48:26。我們會爭辯說,w¯aw l-isti֓n¯af不是經文的不同部分之間任何內在關聯的結果—那麼,就沒有必要這樣做了—而是建立了這些部分彼此相關的主張;更確切地說,真主的屬性與人類的行為有關。

[7] 韋塞爾(Wessel)提出了一個方案,將事實「A」與箭頭「↓」組合起來,形成運算式「事件A」,即「↓A」。比較一下韋塞爾·霍斯特(Wessel, Horst):科學邏輯中對康得純粹理性二律背反的批判(Kritik der Kantschen Antinomien der reinen Vernunft in der Wissenschaftslogik)。見於:反非理性主義。邏輯—哲學散文。Berlin 2003.S.117-156。

[8] 德羅爾,耶胡迪特(Dror, Yehudit):k¯ana ll¯ahu ‘al¯ıman rah.¯ıman型從句中k¯ana的完成式表示,國際阿拉伯語言學雜誌,第三卷。[S.l.],v. 3,n.1,p. 34-56, February 2018。

[9] 換句話說,“inna”聲明一個句子與感知到的現實相一致,而“k¯ana”聲明一個句子已經形成,謂詞確實發生了。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