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文章

986

3

​作者

Dr. Kai Borrmann

古蘭經在21世紀中的邏輯

凱·博爾曼 博士(Dr. Kai Borrmann)(https://uni-freiburg.academia.edu/KaiBorrmann?swp=tc-au-40197452),柏林

2019年8月28日

 

「過去人們常說,除了違反邏輯法則的東西,神可以創造出一切。事實是,我們無法描述出一個『不合邏輯』的世界會是什麼樣子。」
路德維希·維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

 

1.引言

凡是曾經將古蘭經譯成其他語言的人都會遇到「已知的未知」和「未知的未知」。我們都知道所涉及的時間、地點和個性的不確定性;這些問題在大量關於asbāb al-nuzūl(即「啟示的場合」)的文獻中得到了解答。

但有時我們甚至不知道他們在談論什麼。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試圖在保留句子含義的同時,重新遣詞造句。如果我們成功做到了這一點,我們就可以宣稱「理解」了這個意思。然而,從一種自然語言改為另一種自然語言並不能消除一種可能的錯誤來源;寫下或者說出其句子的人無法理解其原來的意義。如果我們用正式的邏輯符號重新定義原始的句子,就可以消除這些疑慮,從而向自己和他人揭示我們對文章結構的直覺。

誠然,這項任務往往並不容易。「誤導性的形式論點」認為,一個陳述的語法形式傾向於掩蓋它的邏輯形式。[1]而某個語句通常可以有不止一種邏輯形式。例如,在古蘭經47:19中,「lā ʾilāha ʾillā llāh」翻譯為「沒有神,除真主外(No god or The God)」(¬A∨B),相當於「如果有神,那麼(是)真主(If god then The God)」(A⊃B);這兩個短語的意思是一樣的。

古蘭經112:3「lam yalid wa-lam yūlad」是替換形式(¬A)與(¬B)的一個實例。在古蘭經112:3的原始形式中,「yalid」和「yūlad」都被獨立否定了。但「他沒有生產,而且他沒有被生產(he did not beget and he was not begotten)」這句話可以很容易地改寫為「並非是『他生產或他被生產』(it is not the case that he either did beget or that he was begotten)」這會被寫成(¬A∨B)。

 

古蘭經112:3:「lam yalid wa-lam yūlad」
「他沒有生產,而且他沒有被生產。」
A:他生產
B:他被生產
(¬A)&(¬B)

 

古蘭經112:3:「lam yalid wa-lam yūlad」

「並非是『他生產或他被生產』」

A:他生產

B:他被生產

¬(A∨B)

 

將古蘭經112:3重新改寫為替代形式¬(A∨B)加強了我們的理解即:否定針對複合主體的兩個成分。

 

 

9.展望

如果一個信徒所相信的一系列命題是一致的,那麼他的信仰就是一致的。「nash」或「廢除」的認識論概念試圖中和古蘭經中某些似乎相互矛盾的經句;它認為在衝突的情況下,「更年輕」的經句的內容旨在取代被認為的「更古老」的經句的內容。

然而古蘭經4:78和4:79之間的矛盾很難用這種方式化解;這些經文顯然有一個共同的談論領域。如果「良善」和「禍患」都是由真主創造的,那麼「禍患」不可能來自於除真主以外的任何人。所以,如果在古蘭經4:79的前提或假設上加上古蘭經4:78的這句「禍患是你所召致的」,那就有一個荒謬了。 


古蘭經4:78你們無論在甚麼地方,死亡總要追及你們,即使你們在高大的堡壘裏。如果他們獲得福利,他們就說:「這是真主所降賜的。」如果他們遭遇禍患,他們就說:「這是你所召致的。」你說:「禍福都是真主所降的,」這些民眾,怎麼幾乎一句話都不懂呢?

古蘭經4:79凡你所享的福利,都是真主降賜的;凡你所遭的禍患,都是你自討的。我派遣你以使者的資格去教化眾人,真主足為見證。

(1)如果「福利」來自真主,那麼「禍患」來自真主。(If Good is from All¯ah, then Bad is from All¯ah.)(2)「禍患」來自真主。(Bad is from All¯ah.)(3)「禍患」不來自真主。(Bad is not from All¯ah.)(4)所以:「福利」來自真主。(Therefore: Good is not from All¯ah.)

A:「福利」來自真主

B:「禍患」來自真主

(1)A⊃B假設

(2)B假設

(3)¬B假設

(4)¬A 1,2,3歸謬法 反證法(Reductio ad absurdum q.e.d)

 

「除矛盾之外的神學論爭(ex contradictione quodlibet)」A & ¬A ⇒ B這聲明規定,矛盾允許人們得出武斷的結論。[2]鑒於「爆炸原則(principle of explosion)」,古蘭經4:78和4:79之間的矛盾會引發無窮無盡的推論。

面對這種連鎖反應的一種方法可能就是在瑣碎中尋求庇護;從真主而來的一切都是真實的,甚至包括他的矛盾。另一種方法可能是在次協調邏輯(Paraconsistent logic)的背景下解釋古蘭經4:78以及4:79,走向神秘主義的視野。

 

參考文獻

[1] Brun, Georg: DierichtigeFormel.PhilosophischeProblemederlogischenFormalisierung.Frankfurt 2003.

[2] Corcoran, John: Argumentations and Logic. Argumentation 3 (1989) 17–43.

[3] Dror, Yehudit: Some Notes about the Functions of the Particle ’bal’ in the Qur¯an. Journal of Ancient Near Eastern Studies 49 (2012) 176–183.

[4] Dror, Yehudit: Parenthetical clauses in the Qur¯an. Research in Language 16:4 (2018) 429–449.

[5] Dror, Yehudit and Kai Borrmann: The Scope of the Particle ’innam¯a in the Qur¯an. Advances in Language and Literary Studies 9 (2018) 200–209.

[6] Fischer, Wolfdietrich: Grammatik des klassischen Arabisch. Wiesbaden 2002.

[7] Isutzu, Toshihiko: Ethico-Religious Concepts in the Qur¯an. Québec 2002.

[8] Quine, Willard Van Orman: Grundzüge der Logik. Frankfurt a. M. 1974.

[9] Schamberger, Christoph: Logik der Umgangssprache. Neue Studien zur Philosophie. Bd.29. Göttingen 2016.

[10] Ward Gwynne, Rosalind: God’s Arguments: Logic, Rhetoric and Legal Reasoning in the Qur¯an. Abingdon 2004.[11] Wright, William: A Grammar of the Arabic Language. 3rd revised edition by W. Robertson Smith and M.J. Goeje. Cambridge 1971.

 

這篇文章翻譯自Dr. Kai Borrmann的在線文章「The Quran in 21st Century Logic」的部分

https://www.academia.edu/40197452/The_Quran_in_21st_Century_Logic


[1] 布倫:《《正確的方程式》》(Brun, Die richtige Formel),第161-165頁。

[2] Schamberger:《通俗語言的邏輯》,第64頁。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