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96
90
作者
Bassam M. Madany
信條、宣認和二十一世紀的宣教
巴薩姆-邁克爾-馬達尼
如今,教會遍佈整個oecumene(世界),其成員包括來自各個種族和文化的人。二十世紀初,現代主義和原教旨主義之間出現了一場巨大的爭論。現代主義者在試圖「重新思考宣教」的過程中,最終傳了「別的福音」。原教旨主義者的反應是強調基督教信仰的某些基本真理,而沒有適當關注大公信條和宗教改革時期的宣認和教義中所總結的教會遺產。這種缺乏興趣的現象可能要歸咎於時代論的詮釋學的興起和傳播。[i]曾在普林斯頓神學院和威 斯敏斯特神學院任教的奧斯維德-T-艾利斯(Oswald T. Allis)博士在他的「預言與教會」(Prophecy and the Church)中論述了這個問題。
為了糾正基督教會的衰弱狀態,大衛-F-威爾斯(David F. Wells)博士撰寫了「沒有真理的空間,或福音派神學發生了什麼?」(No Place for Truth: Or, Whatever Happened to Evangelical Theology?)描述了這一可悲的事實:[ii]
「那麼,我所說的消失,有兩個方面。首先,神學已經被肢解了,在這個意義上,它正在消失。此外,三個構成要素(以宣認和反思為基礎的美德的宣認、反思和培養),在彼此分離後,現在各自吸引著不同的支持者。今天,有一大批蓬勃發展的專業學者致力於聖經知識的完善和傳播,但對所有這些聖經知識在當代世界的意義的反思卻主要留給了其他人。事實上,沿著這些思路進行的最精闢的分析來自於哲學家、歷史學家和社會學家-但他們很少有證據表明知道聖經學者在想什麼。而實踐的理論家們,雖然他們向聖經致敬,但當他們開始為教會生活設計技術這嚴肅事務時,很快就把目光轉向了其他方面。在歷史意義上,神學就這樣消失了。其次,雖然神學的信仰條款仍然被宣認,但這些信仰條款不再定義作為一個福音派的含義,也不再定義應該如何實踐福音派,所以,神學在另一個意義上也在消失。在它的中心,現在有一個真空,現代化正在湧入,結果是一個不再從神學上自我定義的信仰,這與歷史上的正統不同」。109頁
如果教會要在全球化的文化 中保持它的屬靈健康和誠信,它就必須回收它在使徒時代的遺產。第一世紀產生了新約聖經聖典,它與舊約聖經一起成為教會的權威標準。後使徒時代見證了教會教父的崛起,他們以耶穌基督的福音的主張對抗異教徒的環境。當關於信仰基礎的教義爭議出現時,教會會議在尼西亞(325年)、君士坦丁堡(381年)、以弗所(431年)和迦克墩(451年)召開,並發佈了被稱為《大公信條》、定義了正統的基督教的文獻。
這篇文章翻譯自Bassam Michael Madany的在線文章「Creeds, Confessions, and Mission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https://www.academia.edu/77404573/Creeds_Confessions_and_Missions_in_the_Twenty_First_Century
「作者應該按照教會久經考驗的信仰來解釋舊約的先知書,指導他的學生,說舊約教會的王國預言在很大程度上在新約教會得到了實現?或者,他應該遵循相對較新的、具有決定性革命意義的時代論的教導,宣佈這些預言『跳過』教會時代,將在緊隨其後的猶太王國時代得到真正的實現?這些都是他發現自己不得不選擇的選項。他的決定和為此決定的理由在本卷中作了闡述」。(摘自一個對該作品的評論)
[ii] 大衛-F-威爾斯(https://www.amazon.com/David-F-Wells/e/B001JP9N6W/ref=dp_byline_cont_book_1)(作者)的《沒有真理的空間:或福音派神學發生了什麼?》
「福音派神學和福音派教會確實發生了什麼嗎?」據大衛-威爾斯說,證據表明,福音派牧師已經放棄了他們作為聖言的傳道者的傳統角色,成為了治療師和「我們稱之為教會的小型企業的管理者」。與他們的教友一起,他們已經放棄了真正的基督教和聖經真理,而選擇了現在充斥西方社會的那種內心導向的體驗式宗教。
「具體而言,威爾斯探討了神學在教會、學術界和現代文化中的全面消失。威爾斯認為,現代化已經改變了整個西方文化,而教會也只是隨波逐流。雖然現代世界產 生了驚人的富裕,但它也對人類精神造成了傷害,使其失去了持久的意義和道德。
「為了從現代化的酸液中尋求喘息,今天的人們越來越多地轉向以自我為中心的宗教和治療方法。而且,無論是否有意識或無意識,福音派也走上了同樣的道路,將他們的信仰改頭換面成了一個自我的宗教。他們已經被現代化所收買,為了一地雞毛而出賣自己的靈魂。據威爾斯說,他們已經失去了這樣的真理:神站在所有人類經驗之外,祂仍然召喚罪人悔改和相信祂,無論他們的自我形象如何,祂召喚祂的教會堅守祂的真理,抵禦一個無神的世界的誘惑。」(摘自一個對該作品的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