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文章

65

59

​作者

CARM

印度教術語

Ryan Turnerhttps://www.carm.org/ryan-turner)

  1. 不二論(Advaita)-無二,個我和最高我(梵)在本質上同一無二。

  2. 非暴力(Ahimsa)-對所有生命不採取暴力的原則。印度教注重素食主義即以此為依據。

  3. 我(Atman,音譯阿特曼)-自我或所有人類生命個體的靈魂體。

  4. 體位(Asanas)-練習瑜伽時的身體姿勢或坐姿。

  5. 靜修處(Ashram)-一個(印度教徒)修行的居處。

  6. 化身(Avatars)-字面上意思是神的顯現。據說他們在歷史中曾與邪惡鬥爭,並按照達摩(Dharma,影響整個宇宙的真理或規則)維持整個宇宙的運轉。化身中包括黑天(Krishna,音譯克里希那)、耶穌以及其他神。傳統上有10位守護神毗濕奴(Vishnu)的化身。

  7. 薄伽梵歌(The Bhagavad Gita)-大致寫於公元前500年,故事記載了黑天避開女神的刺激,以便冥想和達到開悟。

  8. 守貞專奉(Bhakti)-效忠於一位神而藉此得救。

  9. 奉愛瑜伽(Bhakti Yoga)-在奉愛瑜伽中,個人通過將自己完全獻給神,包括黑天或者羅摩(Rama),來達到無我。

  10. 梵天(Brahma)-「創造者」,印度教三神(Trimurti)中的第一位神。

  11. 婆羅門(Brahman)-所有事物背後的基本實體。不要與印度教三神(Trimurti)中的創造者梵天混淆。

  12. 婆羅門(Brahmin)-印度教的僧侶階層。

  13. 種姓(Caste)-印度教認可的四大社會階層。

  14. 提毗(Devi)-女神;聖女,也被叫做神母(Great Mother)。

  15. 達摩(Dharma)-詳細來說是指社會秩序,包括印度教徒的行為和態度。簡單來說是指信徒按照其生命情況和階段當有的宗教和社會職責。

  16. 禪(Dhyana)-冥想。

  17. 難近母(Durga)-「令人敬畏的」,「遙不可及的」,一位女神,提毗的一種形象。

  18. 二元論(Dvaita)-在印度兩大主流哲學派系之一的吠檀多(Vedantic)哲學中,認為實體是婆羅門之外的實際存在。

  19. 古魯(Guru)-精神導師。

  20. 哈達瑜伽(Hatha Yoga)-通過姿勢和身體練習進行精神訓練。

  21. 自在天(Ishvara)-「上帝」,神的常用名字。

  22. 智瑜伽(Jnana Yoga)-知識和體悟的精神訓練。

  23. 時母(Kali)-提毗的另一種形象;是一位帶著毀滅和重生力量的女神。

  24. 業(Karma)-與轉世相關,事實上在印度教徒群體中認為,一個人在今世的行動將影響他在今生和來世的境遇。每一個行動都會有直接的後果,好的行為將導致在今世和來生有好的結果,而壞的行為將意味著在今世和來生有壞的業報,這可能是來生轉世成一隻動物,或成為更低社會階層的人。

  25. 業瑜伽(Karma Yoga)-無私行動的精神訓練。

  26. 黑天(Krishna)-一位帶著頑皮性情的神;毗濕奴的一個化身。

  27. 曼怛羅(Mantra)-簡短的神聖詞彙,通常在冥想時吟誦和使用。

  28. 幻(Maya)-「幻覺」。認為可見世界是幻覺,遮蓋了絕對合一的事實。

  29. 解脫(Moksha)-用於描述從生閉環脫離,也是印度教宗教生活的終極目標。指的是脫離業法的束縛,與至高存在(婆羅門)的聯合。這要通過知識(Gyana)、奉獻(Bhakti)或好的功業(Karma)來達成。

  30. 無性梵(Nirguna)-無差別,或無屬性。

  31. 涅槃(Nirvana)-個人自我與至高個體(梵)的合一。涅槃是開悟的目標。

  32. 歐姆(OM)-該曼怛羅包含宇宙間所有的主要發音顫動。被視作是曼怛羅套語之首。

  33. 禮拜(Puja)-在祭壇敬拜神。

  34. 王瑜伽(Raja Yoga)-有如「王者般地位崇高的」冥想修行。

  35. 羅摩(Rama)-一位神和神話中的王;毗濕奴的另一形象。

  36. 轉世(Reincarnation)-按照印度教的說法,人的靈魂在地上會繼續重生或轉世,直到它成為完全,並與它的本源婆羅門再次聯合。據說靈魂在生死的迴圈中會寄居在多個身體之內,例如在印度教經典《薄伽梵歌》中描述的,「正如人丟棄穿舊的衣裳,穿上新衣裳,靈魂也撇棄廢舊的身體,穿上新的身體」。2.22

  37. 三摩地(Samadhi)-將內心專注於清空自己所有的念頭,達到專注進入終極合一。

  38. 輪回(Samsara)-描述生死的無盡迴圈,印度教徒的一生在某種程度上就是努力使這個迴圈結束。它描述了靈魂不斷轉世的情況。

  39. 遁世者(Sannyasin)-放逐的道人或苦行者。

  40. 濕婆(Shiva)-「毀滅之神」,印度教三神的第三位神。

  41. 輪回(Transmigration)-參看轉世(Reincarnation)的介紹。

  42. 三神(Trimurti)-印度教的三神論:梵天、毗濕奴和濕婆。

  43. 奧義書(Upanishads)-記錄下來的對宇宙和自我精神實質的冥想。

  44. 吠陀經(Vedas)-印度教的神聖宗教經典,據稱是大致寫於公元前3000年,被公認為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經典之一。《吠陀經》有四本,彙集了古代的禱告和宗教儀式。

  45. 吠檀多(Vedanta)-主要的印度教哲學,主要討論婆羅門和自我實體的奧義原則,公元800年前後經思想家商羯羅(Shankara)發展到頂峰。

  46. 毗濕奴(Vishnu)-「守護之神」。印度教三神中的第二位神。

  47. 瑜伽(Yoga)-身體和精神的修行,通過操練它來達到精神的釋放或加強。

來源

  • Dictionary.com.

  • Halverson, Dean C. "Hinduism" in The Compact Guide to World Religions. Minneapolis: Bethany House, 1996, pp. 100-101.

  • Johnsen, Linda. The Complete Idiot's Guide to Hinduism. New York: Alpha Books, 2002, pp. 369-79.

  • Molloy, Michael. Experiencing the World's Religions. Mountain View, CA: Mayfield Publishing, 1999, pp. 98-99.

這篇文章翻譯自Ryan Turner的在線文章「Hinduism Terms」

https://www.carm.org/hinduism-term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