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65
57
作者
CARM
印度教的信条
Ryan Turner(https://www.carm.org/ryan-turner)
印度教沒有一套官方的信條,實際上印度教也沒有官方的教條。相反,印度教是各種宗教信條、傳統和習俗的多元組合。對於有些人恐怕會很驚奇,印度教不一定是以信條為特徵的宗教,也許它更適合被描述為宗教儀式、傳統和習俗。不過,為了使人感受到印度教的博大,許多印度教徒會接受以下這些基本的概念:
印度教部分信條的概述
婆羅門(Brahman):一個叫做婆羅門(Brahman)的至高無上非人存在。婆羅門是所有事物的源泉。他不是人格化,永遠存在,超乎人所能理解的範疇。
我/梵的同一(Atman/Brahman Unity):大多數印度教的追隨者相信,他們的真我(atman)從婆羅門而來,也與婆羅門合一。印度教徒用罐子中的空氣來類比他們與婆羅門的合一。正如罐子裡的空氣與罐子外面的空氣一樣,所以我們的本質也和婆羅門一樣。在婆羅門經典中相應的表達是「Tat tvam asi」,意思是「那就是你」。
經典:印度教徒相信四本《吠陀經》(Vedas)的真實,但這不意味著每位印度教徒必須認為這些經典全都是真的或必須去踐行書中教導的任何事情。1許多印度教徒還相信《奧義書》(Upanishads)以及其他印度教經典。
時間的迴圈:印度教徒相信宇宙在進行著無窮的創造、存留和分解的迴圈。2這是印度教這一東方思維模式與西方思維模式這件本質的區別。在西方,許多人將世界看作是直線式發展的,這與猶太-基督教的世界觀是一致的。印度教卻有一種時間迴圈的觀念, 認為「宇宙在進行著無窮的創造、存留和分解的迴圈」。3
業報(Karma):按照印度教的看法,我們主要的問題是我們忽視了自己的神聖性情。我們忘記了自己是從婆羅門而來,將自己系於私欲或自我。4因為自我系於欲望和個人存在,人就服在因果業報的法則之下。因果業報的法則在道德上和自然因果法則相當。它大致是說我們所收的就是我們所種的。然而,我們的行為不僅影響我們的今生,還影響我們的來生,所以也就有了轉世。
輪回(Samsara):按照業報的法則,印度教徒相信人處在輪回中-大致意味著苦難。這種苦難是因為人需要償還自己的惡業,然後經過多次轉世或轉生,這個人可以得到解脫或釋放。
解脫(Moksha):許多印度教徒相信人通過償還前世的惡業可以得到釋放或開悟。有許多印度教徒相信所有人最終都可以達到解脫。
男神和女神:許多印度教徒相信多個男神和女神的存在和事實,而這些神明可以通過在廟堂或其他地方的儀式安撫。
開悟大師:許多印度教徒接受某種形式的開悟大師、化身或其 他個體來作為忠實印度教徒的引導者。這些智慧的個體被當作榜樣,並為那些想從輪回的苦難中得到解脫或開悟的信徒提供智慧。
非暴力(Ahimsa):意思是對生命不能動用暴力。印度教徒尊重所有生命體,並尋求對他們產生盡可能少的傷害。這不僅適用於人,也適用於動物。
沒有一個真的宗教:印度教徒相信有許多種通向神的路徑。要找到婆羅門,不是要一種真正的宗教或一種正確的路徑。
印度教的其他信條
種姓制度(Caste System):最初時印度教有某種形式的種姓制度,其中主要有四個層級,還有另外一些次等的種姓層級(jati,迦提)。每個層級的成員不允許嫁娶另外層級的成員。佛教(Buddhism)和耆那教(Jainism)與印度教有許多相似的地方,但因為它們公然抨擊種姓制度,因此它們不算是印度教的。然而,種姓制度在印度已經被宣佈為不合法,不過種姓制度造成的根深蒂固觀念卻很難被移除。
1. Winfried Corduan, Neighboring Faiths (Downers Grove, IL: InterVarsity Press, 1998), 189.
2. http://www.hinduismtoday.com/modules/wfchannel/index.php?wfc_cid=19
3. Ibid.
4. Dean C. Halverson, "Hinduism" in The Compact Guide to World Religions (Minneapolis: Bethany House, 1996), 89.
這篇文章翻譯自Ryan Turner的在線文章「The beliefs of Hindu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