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文章

506

1

​作者

biblequery.org

印度教—是眾神的種族隔離嗎?

引言

印度教的不同教派或者純宗教中,雖然有著廣泛的多樣性的信仰,但在其行為上存在很多共同點。這篇論文集中於探討所有教派中5.9億人的共同點,除非另有說明。印度教的三個關鍵特徵是種姓制度、靈魂輪回和印度教的債務與目標。要了解種姓制度,必須追朔到它的起源-公元前1800年左右。

印度教的起源

許多學生只知道四個文明的發源地:蘇美爾、埃及、中國和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在現代的巴基斯坦和印度境內)。哈拉帕人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擁有數百個城鎮,占地約50萬平方英里。考古學家還發現了第五個文明發源地,幾乎和埃及一樣古老,就是位於裡海東部的雅利安人。

像埃及人和蘇美爾人一樣,淺膚色的雅利安人會依靠灌溉農場生活。他們留下了藝術品,並且在一個領域相當高度發達:戰爭。不像哈拉帕人,雅利安人有馬車,類似於戰車。不知什麼原因,公元前1800年左右雅利安人的二十二個部落集體遷移到西南部,並以某種方式抹去了更高級的黑皮膚的哈拉帕文明。一般的征服者和被征服者會逐漸融合在一起,但這一次卻僅有很小程度融合,它歸功於一個新的宗教:印度教。

原始印度教

印度教所有教派的核心是種姓制度。大多數人從出生就分為四個種姓等級:婆羅門(Brahmans)或祭司、刹帝利(Kshatriyas)戰士、吠舍(Vaishya)平民和首陀羅(Shudras)奴僕。第五類人據說是被排除在種姓外的人,達利特(Harijan),即所謂「不可接觸者」。其他種姓的人必須小心這些人,因為他們的存在,在精神上污染了其他的種姓成員。無論出生於哪個種姓,他或她都會死於該種姓。在印度教裡,所有低等級的種姓人不都是沒有希望的,因為如果他們安於他們的社會地位並完成對他們的要求,他們有希望在下一次的轉生中成為高級種姓。

印度教徒相信輪回,但他們的信仰與佛教徒稍有不同。印度教徒簡單的相信,依據他們前世生活的報應,人、動物會轉世到更高或更低的等級。虔誠的印度教徒什麼肉都不吃,但即使不是那麼虔誠的印度教徒也從不吃他們尊重的動物:牛。雖然是自相矛盾的,但是那些從不吃動物的印度教徒還是向寺廟裡提供動物祭品。印度教徒對所有生命的顯而易見的尊重,仿佛並沒有減少他們自己之間的暴力和戰爭。事實上,自相矛盾雖然存在,印度教還是隨著哈拉帕文明的滅亡而開始了。儘管我們不能回到過去,問他們為什麼建立種姓制度,但是它已經有效地保留了黑皮膚的「哈拉帕人」-在今天的印度四處可見,他們是農民、僕人和垃圾收集者。

最初的印度教吠陀經(Vedas)中。三個最高的神是主神因陀羅(Indra,主神,司雷雨),梵天(Brahma,創造之神)和薩克蒂(Sakti,女神)。還有許多其他的小神和女神,但許多其他印度教神祗,如象頭神(Ganesha,或象神)和克里希納(Krishna),在原始吠陀印度教中缺席。

它在古典的印度教中是不同的。古典印度教的三位最高主神分別是創造之神梵天(Brahma)(據稱是至少創造了十次生主或化身作為替身),守護之神毗濕奴(Vishnu)和破壞之神濕婆(Shiva)。毗濕奴(Vishnu)和濕婆(Shiva)被崇拜。因為Srimad-Bhagavatam(《聖典博伽瓦譚》又叫《巴嘎瓦特往世書》,簡稱《博伽瓦譚》)第四篇2.48到7.17顯示,濕婆和他的追隨者可能是非常暴力的。有一張著名的濕婆(Shiva)圖畫,顯示他有許多胳膊站在一個看起來像小嬰兒的背上在跳舞。一個印度教的解釋是其實是一名侏儒。第二個印度教的解釋是它是一名真的嬰兒,但它表明濕婆(Shiva)可以在嬰兒背上跳舞,而不會傷害他。女神薩克蒂(Sakti)也非常受人們的崇拜;她在她已經殺死的屍體上跳舞。有人崇拜這一點,即相信毀滅他們勝於愛或保護他們。

《宗教知識百科全書》(The Encyclopedia of Religious Knowledge)第392頁給出了今天最高的且重要的三位神祗是:濕婆(Siva/Shiva)、毗濕奴(Vishnu)和薩克蒂(Sakti)。薩克蒂(Sakti)是女性神祗的普遍用名。帕爾瓦蒂(Parvati)-濕婆(Siva/Shiva)的配偶,特別的受崇拜。

印度教有許多著作和經文,但大多數印度教徒沒有讀過它們。四部主要的經文名字是吠陀本集(Vedas,吠陀經),成書在公元前1800和900之間。吠陀本集(Vedas,吠陀經)四部分別是《梨俱吠陀》(Rig-Veda)、《耶柔吠陀》(Yajur-Veda)、《娑摩吠陀》(Sama-Veda)和《阿闥婆吠陀》(Atharva-Veda)。不同的群體添加了大量的附加著作,包括《梵書》Brahmanas、《摩訶婆羅多》(Mahabharata)和《羅摩衍那》(Ramayana)。

基督徒、猶太人、甚至穆斯林和儒家學者都分享的一件事是追求行「善」。印度教有各種各樣的意見,點擊這裡http://www.biblequery.org/OtherBeliefs/Hinduism/Hinduism.html#Evil)關於印度教教導超越善惡的討論。點選連結歷史記錄的印度教師有意誤導他人的記載(http://www.biblequery.org/OtherBeliefs/Hinduism/Hinduism.html#DeceptiveTeachers)。

大多數印度教徒相信他們有三個債務和三個目標。三個債務是:

  1. 對學者,學習吠陀經,

  2. 為祖先,生一個男孩,

  3. 為神,提供祭品。

不過很少有印度教徒讀吠陀經。印度教男人有三個目標:

  1. 物質上的成功,

  2. 社會道德正直,

  3. 肉體上的享受。

許多印度教徒有第四個目標。這些人是「放棄者」,努力不被轉世,而是逃脫輪回的迴圈,免除三個債務和其他三個目標。這裡與佛教有一些相似之處,除了放棄者是極端的苦行者以外,佛陀本人試圖走這條路,但還是轉身離開。

注意,許多印度教徒相信神和惡魔有長得多的壽命,但他們也死很多次,轉世化身許多次。例如,毗濕奴(Vishnu)被認為有十個主要化身:魚、烏龜、獅面人、野豬、侏儒、持斧羅摩(Parasu-Rama)、羅摩(Rama)、克里希納(Krishna)、佛(Buddha,喬達摩·悉達多)和未來的卡爾奎(Khalki)。濕婆(Siva/Shiva)前身是印度河文明時代的生殖之神「獸主」和吠陀風暴之神魯陀羅,兼具生殖與毀滅、創造與破壞雙重性格,呈現各種奇譎怪誕的不同相貌。印度教徒是否相信被殺死的惡魔和神不復存在?他們是否去了不歸之地?還是他們在轉世?你可以問問並看看他們說什麼。

後印度教吠檀多(Vedanta)

在公元前583年發生了一個事件,它震動了印度教核心;它產生了競爭。一個名叫佛(Buddha,喬達摩•悉達多)的人聲稱領受了「覺悟」,印度教錯了,他主張「中道」原則,即既要避免極端苦行,又反對性情縱欲,只有「中道」才是解脫的「正道」。公元前560年,全印度人都成為佛教徒,至少國王是如此認為的。雖然印度教的許多部分沒有太多改變,新的經文和新的印度教學校開始消除了印度教一些粗糙的部分。到公元700年至公元1100年印度教贏回印度人民和統治者的心。今天有約5.9億印度教徒。作為參考,有1.5到3.5億佛教徒和超過10億宣稱自己是基督徒的人。

大約公元前600到500年,大多數印度教徒的另一本經文奧義書(Upanishads,音譯「鄔波尼煞陀」)寫成文字。奧義書(Mundaka Upanishad)把四本吠陀經(Vedas)稱作是處在「較低的真理」之中。非印度教徒聲稱印度教吠檀多(Vedanta)借用了佛教教義來「搶風頭」。然而,一個印度教徒告訴我說:「印度教徒不是在搶風頭,我們吸收他人的教導以改善我們的生活。沒有人會拒絕這一點。佛(Buddha,喬達摩•悉達多)是印度教毗濕奴(Vishnu)的化身。他來是要教導印度教徒。」我不知道有多少印度教徒(如果有的話)已經讀過佛的教導-《大藏經》(Tripitaka)。但是「宗教知識百科全書」(The Encyclopedia of Religious Knowledge)第392頁說,「通過這種化身機制,佛教可以部分地被吸收入毗濕奴派」。

克利須那(Krishna)神自己在《薄伽梵歌》(Bhagavad Gita)建議Pandara的兄弟發動戰爭殺死他們自己的表兄弟,反正宇宙中的一切都是幻覺,所以他們不能真正的死了。此外,他們還可以轉世。對於非印度教徒而言,你不必為沒有崇拜偶像而自責,這不是一種寬慰嗎?

這篇文章翻譯自在線文章「Hinduism --- Apartheid of the Gods?」

http://www.biblequery.org/OtherBeliefs/Hinduism/Hinduism.html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