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282
1
作者
神在歷史上的工作
本文來自Garrison新作《靈風吹拂伊斯蘭家門》(A Wind in the House of Islam)首章撮要,蒙WIGTake Resources允准使用,欲下載全章請點擊這裡(http://www.missionfrontiers.org/blog/post/something-is-happening)。
一股靈風正吹進伊斯蘭家。「伊斯蘭之家」,阿拉伯文稱Dar Al-Islam,指從西非伸展至印度尼西亞群島、那不可見的伊斯蘭宗教帝國,涵蓋四十九個國家,十六億穆斯林;與之相較,地上任何國家都相形見絀。可以說,伊斯蘭主導了世上差不多四分一人口的屬靈事務。但目前有事情正悄悄發生,要震動伊斯蘭教對其追隨者的捆鎖。
在四十九個伊斯蘭國家的超過六十多個地方裡,今天已最少有十七國建立起前穆斯林背景的基督徒群體;其中每個運動最少有千人受洗,最少有百個新團契,都是在過去二十年內信基督的。某些國家的追隨基督的前穆斯林群體甚至增長至數萬人。
這些來自伊斯蘭背景的新基督徒人數約一百至五百萬,儘管在廣大穆斯林人口裡不過滄海一粟,他們卻起著重要作用。這些信徒群體見於穆斯林世界各處,並不限於某地,從撒哈拉沙漠南緣西非的沙漠地帶到印度尼西亞群島-及之中的每個地方-都有。
雖然身處現代社會,改皈者要付的代價仍然沉重。古蘭經的指令仍然生效:「如果他們違背正道,那末,你們在哪裡發現他們,就在那裡捕殺他們。」(古蘭經4:89下)因著改皈基督,這些信徒所付代價可不小,然而信徒人數有增無減。開始時只是幾個人聚會團契,漸漸竟發展成人數可觀的基督徒群體,在他們的社會逆流而 上,情況簡直前所未有,這還只是個開始。
要了解此情況的重要性,必須明白伊斯蘭近十四個世紀的擴展史,並其與基督徒人口的互動關係。先知穆罕默德於632年逝世之後的一個世紀內,其阿拉伯戰士擊敗了當時主宰世界的拜占庭與波斯等超強帝國,直接的或藉著其繼承者戰聖達過千年,在過程裡,穆斯林使數以百萬計基督徒伏在伊斯蘭政府管治下。
而伊斯蘭帝國仍不斷擴張,至13世紀達太平洋,於1453陷君士坦丁堡城牆。伊斯蘭擴展在許多方面其實延至今天,不過方法較隱晦而已。而另一方面,基督徒仿效其創始者的榜樣,亦顯出百折不撓之志。被伊斯蘭大軍征服後,多個世紀以來基督徒一直生活在統治者的壓力下,慢慢導致數百萬皈依伊斯蘭。
在基督徒與穆斯林之交鋒的第一個千禧接近尾聲之際,有數以千萬計基督徒遭融合進伊斯蘭之家;另一方面,並無在沒有被迫的情況下穆斯林歸信基督的運動。
歷史上的穆斯林歸向基督的運動
殖民時期
16、17世紀乃西方殖民擴展時期,西班牙與葡萄牙貿易首度遠征亞、非、美洲,至18、19世紀則有荷蘭、法國、英國商人緊隨其後。雖說歐洲殖民主義與傳教事業向非西方世界攜手挺進,殖民者在伊斯蘭世界卻處處碰壁。歐洲商人與穆斯林人口交往,主要有兩種進路:若港口由穆斯林蘇丹控制,歐洲人則伙同當地非穆斯林派系圖利;若當地穆斯林人口眾多,歐洲商人則採取妥協姿態,一方面也壓制傳教工作,以免得罪當地人。
至殖民時期近結束時,正如天主教傳教史學家Joseph Schmidlin所說的:
總的來說,雖個別傳教士曾作過不少努力,穆斯林世界及其二億敬拜安拉者,到目前為止,仍對天主教及新教敬而遠之。[1]
Schmidlin續說:
…亞、非洲地區的新月勢力之大,成為基督教傳教的最強敵手。雖然如此,總不能說穆斯林絕對不會改皈、不會接受福音,因為基督徒群體正在他們之間形成。其實早在19世紀時期已有信徒群體出現,如在荷屬東印度的新教徒、及卡拜利亞(即今阿爾及利亞)的天主教徒,情況持續至今。[2]
嚴格來說,Schmidlin引述的兩個例子-「荷屬東印度(今印度尼 西亞)」及「卡拜利亞(今阿爾及利亞一柏柏爾人區)」僅屬例外;在西方殖民與傳教擴張時期下,穆斯林群體歸主的例子實在絕無僅有。
1806年荷蘭軍抵爪哇,推翻割據當地的許多穆斯林蘇丹,使當地成為印度尼西亞。荷蘭人沿用一貫的歐洲殖民模式,盡量避免與當地穆斯林居民衝突。隨後抵印度尼西亞的二百四十五名傳教士,其工作範圍主要在伊斯蘭勢力還未建立起來的外島,僅少數人給派往爪哇,且他們的工作對象,是穆斯林以外的居民。[3]
傳教士的工作並不太成功,印度尼西亞人漸漸覺得清規眾多的荷式加爾文主義不甚吸引,加上穆斯林民族主義者不斷攻擊此種外來文化,並高舉伊斯蘭以抗衡西方入侵。1914年,荷蘭改革宗教會最具影響力領袖Abraham Kuyper指,印度尼西亞改皈者連婦孺在內僅一千六百一十四人,或者傳教士應徹出爪哇。[4]
當歐洲神職人員正為此苦惱時,歐亞混血兒與印度尼西亞本土的平信徒佈道士卻發展出本色化的傳福音與造就門徒方法。爪哇本土佈道家Radin Abas Sadrach Surapranata(1835-1924)就以此等本色化方法廣傳福音,讓後世印度尼西亞基督徒尊稱為「爪哇使徒Sadrach」。
Sadrach手執當時新出版的爪哇語聖經,與穆斯林領袖多作氣盛的護教辯論,將皈依信徒組織成本色化的宗教團體,人稱爪哇基督徒(Kristen Jawa),而不將他們納入當地荷蘭基督徒教會。
至1924年Sadrach離世時,這位爪哇使徒已建立約一至二萬基督徒,[5]雖然他們只佔這個世界上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國家的人口一小部分,但爪哇基督徒可算歷史上的突破,是穆宣進行了十三個世紀以來首批自願改皈者的運動。
在伊斯蘭之家另一端,另一個穆宣實驗亦開始取得一定成效。1830年阿爾及利亞被法國侵佔,成為法屬地區,至1962年獨立。在此期間,當1868年的時候,當地發生一場大饑荒,遺下許多阿拉伯和柏柏爾人孤兒;當地天主教會即開始積極向阿爾及利亞穆斯林傳教。
當時Charles Martial Lavigerie(1825-1892)於1868年抵阿爾及利亞任主教,隨即收養饑餓的孤兒,在村落之間開展傳教工作。惟當地總督Marshal McMahon恐激起民憤,遂禁止使穆斯林改皈。Lavigerie無奈從命,令手下修士不得為非基督徒施洗。
1874年,Lavigerie採取一重要行動,以消除穆斯林接受福音的障礙-成立非洲傳教會(Société des missionnaires d’Afrique),人稱白衣神父團(Pères Blancs),因團員都穿白色阿拉伯長袍,戴羊毛白頭巾。白衣神父團學阿拉伯語,守很多他們所服事的穆斯林人民的風俗禮儀,希望以消除傳福音的障礙。
雖然如此,要到1887年才首次有信徒受洗。該年有三名卡拜利亞柏柏爾男孩往訪羅馬,慶祝教宗利奧十三世(Pope Leo XIII)禧年,據說三人「滿 眶熱淚地領洗」。[6]同年,Lavigerie首次容許教授教理,條件是必須得當地人同意才進行。
三名卡拜利亞男孩的反應,是全北非穆斯林中最好的了,但這無論如何稱不上是穆斯林歸主運動。兩伊斯蘭和天主教的障礙本來就大,加上阿爾及利亞當時正在外人統治下,由法國軍隊進駐,在文化上,這些統治者都是基督徒。因此,晚至1930年,卡拜利亞的天主教改皈者也只有七百人。[7]
19世紀晚期,大量新教宣教士湧進北非;儘管傳說的「英雄事蹟」不少,然而歷史紀錄卻更為準確-「他們並未贏取很多人改皈」。[8]
儘管19世紀稱為基督教在世界擴展的「大時代」,然而至世紀末,亦僅發生過一場穆斯林歸向基督的運動,至少千人受洗;而當時距先知穆罕默德逝已歷十三個世紀。下一波穆斯林歸向基督的運動要在六十五年後、到20世紀才出現,這次情況已大大改善。
20世紀的突破
1965年,印度尼西亞有著世上規模最大的共產黨。同年10月,該國共黨政變失敗,觸發連串流血事件,導致近五十萬印度尼西亞人死亡,親共或無神論人士遭下獄、處決,或屠殺。[9]新政府為收拾殘局、重整秩序,令每 個印度尼西亞國民必須歸信國內五大宗教:伊斯蘭、新教、天主教、印度教或佛教,擇一而皈依,結果有二百萬印度尼西亞人選擇新教或天主教會,其中部分人曾是掛名穆斯林。[10]儘管這也稱不上是大規模改皈,卻起碼令很多人聽到基督教福音,接受信仰,不然的話他們可能連聽的機會也沒有。
自1980年代起,穆斯林世界不同角落始紛紛出現歸向基督的運動。西方年青基督在耶穌運動的激勵下,響應呼召向未得之民傳福音,其中最主要對象,是近十億的穆斯林。
下一波運動冒起之處,實在出人意表。經過1979年伊朗革命洗禮,許多伊朗人才發現伊斯蘭並非想像中的救國靈藥。至1980年代中,伊朗的亞美尼亞五旬節派發現,有逾多什葉派穆斯林前來聽福音。至1980年代末,雖面臨政府嚴重迫害,伊朗本土穆斯林歸信基督人數仍不斷增加。
1980年代晚期至1990年代,阿爾及利亞的卡拜利亞柏柏爾人再有歸向基督教的運動;當時軍政府與伊斯蘭主義者衝突加劇,導致超過十萬平民喪生;令卡拜利亞柏柏爾人再次另尋出路,不少人因著聽深宵短波福音廣播、或觀看非法分發的《耶穌傳》電影而得聞福音。當阿爾及利亞陷入內戰之際,成千上萬柏柏爾人悄悄轉向福音。[11]
1990年代初,蘇聯鐵幕解體,經濟崩潰,中亞地區數以百萬在蘇維埃無神論教導下長大的突厥裔穆斯林忽然解放,面臨眾多選擇;美國、歐洲、韓國福音派宣教士把握重整(perestroika)與開放(glasnost)的時機,將福音傳給金帳汗國的後裔。至20世紀末,基督教福音派在亞塞拜疆、吉爾吉斯及哈薩克人中間均有本色化運動,成為中亞突厥人歸主的主要地區。
1990年代,南亞地區孟加拉人亦是福音的沃土。孟加拉向被視為腐敗、遭台風摧殘的國家,其實他們正經歷一重大的轉變期,勤勞與聰慧的孟加拉人正從古代泛靈的印度教文化,愈趨向認同伊斯蘭文化;其實自1971年獨立戰爭後,因巴基斯坦兩教共治國策所造成衝突與傷害一直沒有復元。[12]然而在這期間,福音在孟加拉迅速滲透,有數以萬計孟加拉穆斯林改皈而受洗,見證他們追隨麥西哈爾撒-即耶穌基督。
總結多場穆斯林歸主運動
回顧穆斯林歸向基督的運動的歷史,在伊斯蘭冒起後十三個世紀以來,僅少數被迫改皈基督宗教的信徒,直至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印度尼西亞才有最少千人自願改皈,興起一個穆斯林歸向基督的運動-Sadrach運動;此後至1965年部分印度尼西亞人在政策脅迫下,忽然有二百萬印度尼西亞人加入基督教會。至20世紀末最後二十年,分別興起了八個歸主運動,其中兩個在伊朗,一個在阿爾及利亞、兩個在孟加拉,三個發生在中亞。至20世紀末,即穆罕默德逝世後一千三百六十八年,穆斯林群體間僅有十次歸信耶穌基督的 運動。雖然如此,在漫長的歷史裡,有數以百萬基督徒被吸納入穆斯林世界的情況下,這十次歸主運動已是一大突破,實難能可貴。
踏入21世紀,首十二年間已興起六十四次穆斯林歸向基督的運動,且不限於局部地區,而是世界性的運動,涵蓋非洲撒哈拉沙漠南部地區、波斯世界、阿拉伯世界、土耳其斯坦、南亞及東南亞,可見新事正發生,歷史性的,這實在是前所未有的。
靈風正吹進伊斯蘭之家。
注:
Schmidlin, Joseph 1933 Catholic Mission History. Techny, IL: Mission Press, SVD, 584.
Ibid.
Dent, Don “Sadrach: The Apostle of Java.” 2-3. Unpublished paper cited 28 November 2012.
Dent “Sadrach.” 27. Citing Sumartana, Th. 1993 Missions at the Crossroads: Indigenous Churches, European Missionaries, Islamic Associations and the Socio-Religious Change in Java 1812-1936. Jakarta: Gunung Mulia, 89-92.
Dent “Sadrach.” 26. Citing Partonadi, Sutarman S. 1988 Sadrach’s Community and Its Contextual Roots: A Nineteenth Century Javanese Expression of Christianity. Amsterdam: University of Amsterdam, 129.
Schmidlin Catholic Mission History. 591.
Latourette, K.S. 1947 Expansion, Vol. VI. London: Eyre & Spottiswoode, 17. Citing Philippe, Antony 1931 Missions des Peres Blancs en Tunisie, Algerie, Kabylie, Sahara. Paris: Dillen & Cie, 143, 145, 146.
Latourette Expansion, Vol. VI, 19.
“Indonesian Killings of 1965-1966.” Cited 28 November 2012. Available on the Internet at: en.wikipedia.org/wiki/Indonian_ killings_of_1965–1966.
Willis, Avery T. 1977 Indonesian Revival: Why Two Million Muslims Chose Christ. Pasadena: William Carey Library.
Bouzid, Ahmed 2012 “Algerian Crisis, No End in Sight.” Cited 2 Dec. 2012. Available on the internet at: http://www.library.cornell.edu/ colldev/mideast/algbouz.htm.
內戰尾聲時,入侵的巴基斯坦軍方處決數以萬計孟加拉知識分子,包括學界、社會及政治領袖,這對孟加拉知識界實為一嚴重打擊。然而歷年來仍有三位孟加拉人摘下諾貝爾奬桂冠,分別為:Rabindranath Tagore(1913)、Amartya Sen(1998)與Muhammad Younis(2006)。
這篇文章翻譯自David Garrison的在線文章「God is doing something historic」
http://www.missionfrontiers.org/issue/article/god-is-doing-something-histor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