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263
2
作者
Nehls
伊斯蘭的來源
(這一章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聖克雷爾·提斯多(W. St. Clair-Tisdall)的同名書)。
如果伊斯蘭確實是基於作為啟示(「納茲爾(nazil)」,也就是從天而降)的古蘭經,那麼它必須提供支援它「納茲爾」屬性的證據。
但是,如果古蘭經的某些或者很多文字,可以證明是穆罕默德可以獲取的已有知識,如果它確實被納入古蘭經,支持「納茲爾」的論據就站不住腳了。
如果古蘭經反映了妥拉(Torah,摩西五經)和 引支勒(Injil,福音書)(即是先前的啟示),這將鞏固古蘭經納茲爾的基礎—當然,除非這樣的反映在歷史上和聖經上是錯誤的。如果所聲稱的聖經來源事實上來自猶太法典(Talmudic)、偽經(Apocryphal)或異端(heretical),那麼納茲爾也將被推翻。
據說,伊斯蘭:
「…只是適應阿拉伯半島的塔木德猶太教(Talmudic Judaism),是耶穌和穆罕默德的使徒職分。穆罕默德藉以衍生出古蘭經資料的來源(古蘭經譯者羅德韋爾(Rodwel)先生說),除了更有詩意的部分,是他自己的創作,源自於他的時代和國家的傳說,基於塔木德的猶太傳統,以及阿拉伯半島和敘利亞的基督教傳統。」(《伊斯蘭詞典(Dictionary of Islam)》,515頁)。
由於穆罕默德意識到猶太人和基督徒對此的批評,他反駁聲稱基督徒和猶太人誤用了他們的聖經。我們已經在「基督徒回應穆斯林(Christians Answer Muslim)」中探討了這些指控,不再重複。
但我們要確定有多大程度:
古蘭經的概念取自阿拉伯的過去
安拉
這個名字在穆罕默德時代之前就為人所周知,這可以從穆罕默德親戚的名字來證明:他父親的名字是阿卜杜拉(Abd-ullah,安拉的奴隸),他的叔叔以及一位哈尼夫(hanif)的名字叫奧貝德阿拉(Obeid-allah)。
此外,麥加的異教徒並沒有批評穆罕默德提及安拉,這在「古蘭經彙集(The Collection of the Quran)」(https://answeringislam.org/Nehls/Ask/collect.html)這一章中可以看到。
克爾白天房(Ka'aba)
(也被叫做神聖的清真寺)在公元前60年被迪奧多魯斯·西柯洛斯(Deodorus Sicolus)描述為崇拜的聖地。
朝覲(Hajj)
去往克爾白天房朝聖在穆罕默德時代之前就已經開始了,包括訪問撒法(Safa)與瑪爾瓦(Marwa),以及在瓦迪米納(Wadi Mina)向一根石柱扔石頭,石柱象徵著易卜劣廝(Iblis,魔鬼)。這一習俗至今仍在做。
禱告(Prayer)
居住在阿拉伯半島的現已滅絕的賽伯伊人(Sabaeans)每天在指定的時間進行七次祈禱。穆罕默德指定進行其中的五個。賽伯伊人也為死者祈禱,這一習俗一直保持著。
齋月(Ramadan)
賽伯伊人每年禁食、齋戒30天,慶祝開齋節(Eid)。如果開齋節時看不到新月,禁食延長一天。這種做法再次被納入伊斯蘭這一新宗教。在猶太塔木德(Mishna Berkhoth,Jewish Talmud)中,據說禁食應該在人們可以開始區分白線和黑線的時候開始和停止。這一習俗也被納入了伊斯蘭傳統。
我們不能接受這些仿效純粹是偶然的說法。我們認為,穆罕默德了解並接受了它們,將它們納入古蘭經,而其他的則納入哈迪斯(Hadi,聖訓)。
取自《塔木德》的古蘭經概念
在公元70年耶路撒冷被摧毀後,許多猶太群體散居在阿拉伯半島(哈加達等)。傳說(例如哈加達,Hagadda,猶太法典中的傳說部分)和猶太法典著作,而不是妥拉,影響了許多。當時許多猶太人相信《塔木德》被添加到「保存的石版」(即十誡,保存在約櫃中,被認為是聖書的複製品)。穆罕默德又加上了古蘭經。猶太教有幾個傳統被穆罕默德吸納到伊斯蘭中:
朝向(Qibla)
即人們在祈禱時的朝向。起初,是面向耶路撒冷,就像猶太人的做法一樣。然而,當猶太人不受穆罕默德的歡迎時,就變成了朝向麥加。(古蘭經2:142)
亞伯拉罕(Abraham)
穆罕默德對亞伯拉罕的了解,不是來自妥拉,而是來自猶太傳說,來源是《米德拉什拉巴》(Midrash Rabbah)。(古蘭經2:260;6:74—84;19:42—50;21:52—72;26:70—82;29:16,17;37:83—89;43:26—30和60:4)
撒旦拒絕拜亞當
古蘭經2:34所述也可以追溯到《塔木德》(「伊斯蘭(Islam)」,A. Guillaume,62頁)。
該隱和亞伯
古蘭經5:30—35敘述該隱和亞伯故事的方式非常清楚地表明,這是抄襲《約拿單·本·烏西亞塔古姆》(Targum of Jonathan-ben-Uzziah),《耶路撒冷塔古姆》(Targum of Jerusalem)和《皮爾克拉比以利亞撒》(Pirke Rabbi Eleazar)。
示巴女王的到訪
古蘭經27:17有關聯。我們也可以確定來源,顯然來自《以斯帖記的第二塔古姆》(II Targum of the Book of Esther)(意譯),盡管穆罕默德聲稱來自聖經。
哈魯特和馬魯特(Harut and Marut)
這是古蘭經2:102中描述的兩個天神。它們是亞美尼亞拜的兩個偶像。印度教拜的風神馬魯特啟發了亞美尼亞拜這兩個偶像。我們在《塔木德》(米德拉什·雅爾祖特,44章)中找到了這個故事。
七層天和七層地
古蘭經15:44和17:44有寫到,這個源於《哈吉格》(Hagigah)和《祖哈》(Zuhal)。
古蘭經概念來自福音和偽經
穆罕默德要了解這些故事比較容易,因為許多基督教教派在阿拉伯半島找到了避難所,以躲避迫害他們的羅馬教會。由於他們的異端教義,他們沒有得到早期教會的認可。穆罕默德的一個妃子,來自埃及的科普特人馬利亞,可以把這些故事告訴他。重要的是,那些被羅馬教會排斥,認為非使徒的和缺乏真實性的偽經著作,是這些教派的主要資訊來源。這一點不可否認地反映在古蘭經中。
耶穌
在阿拉伯語的古蘭經中耶穌被叫做爾撒(Isa)。古蘭經19:16—31說他是在一棵椰棗樹下出生的。這個故事可以追溯到「耶督誕生的歷史(History of Nativity)」,當馬利亞的家人指責她沒有結婚就有了一個孩子時,新生的耶穌在搖籃裡說話,為他的母親辯護。其來源是「幼兒福音(Gospel of Infancy)」。(這兩個來源都不是來自聖經,而是來自偽經)。
古蘭經3:49和5:113說,耶穌小時候做了泥鴿,通過向它們呼氣使它們活過來,這樣它們可以飛走。這取自《多馬福音》(Gospel of Thomas,偽經)。在古蘭經4:156,正如在古蘭經和哈迪斯(聖訓)的大體背景一樣,說耶穌既沒有被殺,也沒有被釘在十字架上。這源自幻影派(Docetic)或諾斯底(Gnostic)異端,由二世紀的早期基督教異教徒巴西里德(Basilides)推動。哈迪斯以一種與聖經不同的方式談論耶穌的再來:他將回到地上,活四十年,結婚生子,然後死去,被埋葬在麥地那的穆罕默德旁邊。
三位一體
基督徒在古蘭經5:119、4:171和5:75—76會驚訝地發現,三位一體由神(真主)、馬利亞(麥爾彥)和耶穌組成。這種想法對每個基督徒和聖經來說都是陌生的,但毫無疑問,它源於天主教會尊崇瑪利亞作為「聖母(The Mother of God)」。
童女馬利亞
基督徒讀到古蘭經19:28—29會很驚訝,耶穌的母親馬利亞(麥爾彥)竟然是亞倫的姐姐。有學問的伊斯蘭信徒,他們知道亞倫的姐姐米利暗(Miriam)和耶穌的母親米利暗或馬利亞之間相隔1500年,卻試圖說服我們馬利亞有一個兄弟,他恰好也叫亞倫。我們拒絕這種可能性,因為她也被描述為儀姆蘭(Imram)的女兒(古蘭經66:12),暗蘭的女兒(出埃及記6:20)。暗蘭確實是亞倫、摩西和米利暗的父親。除此之外,傑拉盧德·迪恩(Jelalood Deen)還說過,馬利亞的母親是哈拿。在《撒母耳記上》1—2章有提到,比她的「女兒」早了大約1000年。
所有這些是對歷史事件的糟糕混淆,沒有任何理由能讓人相信古蘭經事實上是正確的並且基督徒已經篡改了他們的聖經,就像穆斯林聲稱的那樣。
古蘭經3:35—36和3:42—47說,馬利亞(麥爾彥)小時候住在殿裡,從天神得食物,約瑟被神奇地選為她的丈夫。這個傳聞出自另一本偽經「雅各福音(The Gospel of James)」。
聖靈
在古蘭經中耶穌被稱作神的靈(真主的精神)。根據基督教的教義,這還可以容忍,但在古蘭經61:6,我們讀到:
「當時,麥爾彥(馬利亞)之子爾撒(耶穌)曾說:『以色列的後裔啊!我確是真主派來教化你們的使者,他派我來證實在我之前的《討拉特》,並且以在我之後誕生的使者,名叫艾哈默德的,向你們報喜。』」
這個錯誤的概念已經在「基督徒回應穆斯林」第118頁中駁斥了。
夜行登霄(Miraj)
敘述穆罕默德在夜間駕乘一匹名叫布刺黑(Buraq)的「馬」從麥加到耶路撒冷後,升到第七層天。這個故事我們在古蘭經17章可以讀到。更多的細節在「米什卡特(Mishkat)」中提供了。這個故事我們可以追溯到一本虛構的書,叫做《亞伯拉罕遺訓》(Testament of Abraham),公元前200年寫於埃及,後被翻譯成希臘語和阿拉伯語。
七個沉睡者在山洞
這個故事我們在古蘭經18:9—26讀到。不難發現它與圖爾的貴格利(Gregory of Tours)的《殉道者的故事》(Story of Martyrs)一書驚人的相似。這是一個傳奇故事,基督徒在迫害下在洞穴裡沉睡了200年。在古蘭經中,這個時間被延長到309年。
源自東方資源的古蘭經概念
樂園(Paradise)
古蘭經55:56、56:22和56:35—36描述了樂園,說到「白晢的、美目的妻子(houris),眼睛像珍珠,報酬他們的善行」,這在波斯的瑣羅亞斯德教(Zoroastrian)中有有趣的相似之處,其中妻子不叫houris,而叫paaris。
業報(Balance)
由於一些奇怪的原因,在整個西方世界,神在審判日(Day of Judgement)將進行大量業報(按照行為進行審判)的想法一直在人們的心中。事實上,這與聖經的基本教導完全相反,聖經中說稱義是通過信而不是善行。
雖然業報和審判的概念在古蘭經中有發現,例如在古蘭經101:5,6和42:17,但我們發 現最初的來源是「亞伯拉罕遺訓」。另一部來自古埃及的《死者之書(The book of the Dead)》提到,奧西里斯(Osiris,古埃及神話中的冥王)要進行審判,很明顯這裡同樣有以業報進行審判的概念。
綏拉特橋(Sirat)
這座從地獄深淵到樂園的橋,在瑣羅亞斯德教的著作《丁卡特》(Dinkart)中被稱為奇納瓦德(Chinavad,連接樂園的紐帶)。
這些相似之處可能被聲稱是偶然的,也很可能是偶然的,盡管我們知道阿拉伯人和文化上更先進的波斯人之間有很多接觸。我們還記得波斯人薩爾曼(Salman),他在《西拉圖羅拉蘇爾》(Siratu'l Rasool)中被提及,在古蘭經中被間接提到。然而,從聖經中提取的概念不能用任何方式解釋,除此之外,穆罕默德對聖經的知識很貧乏,他被誤導,以為他聽到的傳說故事實際上是出自聖經的。
源自哈尼夫派的古蘭經概念
在前伊斯蘭時代麥加普遍存在著多神論崇拜,已知有六個人對此是抗拒的。他們相信只有一位神—亞伯拉罕的神。
人 們可以假設,他們對亞伯拉罕的神的了解來自與猶太人的接觸,猶太人生活在他們的地域;或者亞伯拉罕的故事從以實瑪利時代就口頭流傳下來,他們對這位祖先有了新的認識(盡管這不太可能)。
哈尼夫的概念、古蘭經和哈迪斯有非常明顯的相似之處。三者都反對拜偶像、埋葬女嬰;它們都認同神的獨一、有樂園和地獄;稱安拉為「最仁慈、最有憐憫的主(Lord Most Merciful and Compassionate)」。誠然,這可能純粹是偶然的,但可能是穆罕默德退到希拉(Hira)山洞時,遇到了扎德·伊本·阿姆魯(Zaid-ibn-amr),他是六人中的一個,因為聲稱「我敬拜亞伯拉罕的神」,被驅逐出麥加,住在希拉山(Mount Hira)上。在伊斯蘭中,哈尼夫的(Hanifite)這個詞的意思是「傾向於真主的人」或「正統派(Orthodox)」。在前穆斯林的阿拉伯半島,哈尼夫的意思是「不潔的」或「叛教的」,因為哈尼夫派已經放棄了他們原來的宗教。然而,穆罕默德賦予了這個詞積極的含義。穆罕默德稱亞伯拉罕是崇奉正教的(Hanifite)。在古蘭經4:125、3:95和6:161,我們被強烈告誡:
「故你們應當遵守崇奉正教(Hanif)的易卜拉欣(亞伯拉罕)的宗教,他不是以物配主的。」
令人悲哀的是,今天的穆斯林並不遵循亞伯拉罕的信仰。如果他們通過妥拉了解他,歷史會是另一個進程。
在結論部分,考慮一下哈尼夫派的命運是有啟示意義的。奧佩達拉(Obeidallah)最初生活在懷疑之中,然後轉向伊斯蘭,但後來改信基督教。奧斯曼(Uthman)去了拜占庭,成為了一名基督徒。瓦拉卡(Waraca)也成為了一名基督徒。(《西拉圖羅拉蘇爾》143—144節)。
問題:在做出選擇時,為什麼人要選擇一本顯示出如此依賴其他來源、甚至歪曲其他來源的書作為永生的基礎呢?
這篇文章翻譯自在線文章「The Sources Of Isl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