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203
2
作者
Probe Ministries
佛教
Pat Zukeran
多個世紀以來,佛教都是東方世界主要宗教,今天在中國、日本、韓國,並大部份東南亞地區佔主導地位。隨著亞裔人口在美國不斷增長,佛教在美亦具影響力,目前全美有逾三十萬佛教徒,是夏威夷州主要宗教,美國許多知名人士亦皈依,包括加州前州長布朗(Jerry Brown)。〔1〕
佛教起源
佛教開始時,是印度國內之印度教一個分支,創始人為釋達多‧喬達摩(Siddhartha Gautama,又稱釋迦牟尼),其生平史實難準確考證,因為在他死後數百年才有人為其作傳。今天關於釋迦牟尼的許多生平故事,與他死後流傳的神話傳說混在一起,就算今天最有份量的史家整理其生平的時候,也出現好幾個版本,版本之間甚至有矛盾。
釋迦約在公元前560年生於印度北部,父親淨飯王(Suddhodana)為喜瑪拉雅山附近地區國主,地點約在今尼泊爾。淨飯王對兒子保護有加,將王子禁足在宮,使他避免與外界接觸,從小只見幸福富貴。然而有一天,釋達多太子偶爾出宮,始見人生之痛苦。
他看見四種事情,從此改變一生-老人、病人、死人,和乞丐。釋達多太子因眼下苦境深感困擾,遂決定放棄皇宮富裕生活,為人間痛苦問題尋求答案。
釋達多太子於是離家,穿州過省尋求智慧,在波羅門僧門下學習印度教經典,但對印度教的教導不滿足。後又投身苦修,在森林裡修行,傳說稱他修煉到一個地步,每天只吃一粒米就足夠,身體只剩一副骨頭。不過他後來覺得,苦修並沒有帶來安寧與覺悟,只會令心智和身體軟弱。
釋迦牟尼最後開始坐禪,一天在菩提樹下(意思是「智慧之樹」),他經歷了涅槃(最高層次的神契經驗),並就此成佛-即是「覺者」。釋迦相信他終於為人生痛苦問題找著答案,立願向全世界廣布佛法。
釋 迦開始教導佛法時,就在印度吸引了許多隨眾,他們許多都對印度教感失望的。至釋迦八十歲臨終時,佛教在印度已深具影響力;三個世紀後傳遍全亞洲。佛陀從不稱為神,只稱為「開示佛法者」,不過約七百年後,佛教徒開始視之為神明。〔2〕
救難之法
佛教始創人釋迦要尋問的是,苦從何來?此外他亦隨印度教相信輪迴,即人死後按生前功德,決定下輩子在世上的生活如何(是更高等還是更低等),這信仰引發另一個問題-輪迴何時了?而佛陀的主要教導,就是要回答以上問題,可歸納為四聖諦與八正道,我們先看看四聖諦。
第一為苦諦。釋迦認為苦諦常存於大自然及人生裡,人生存自然有苦惱;生老病死皆苦,眾生皆苦。
第二是集諦,即苦的根源。釋迦相信煩惱的根源在於慾望,人因為追求財富、幸福,或種種形式的自私享樂,就帶來煩惱。沒完沒了的慾望皆本於癡。
第三是滅諦,即如何斷絕一切煩惱。人若斷絕一切慾望,就斷絕一切煩惱。
第四是道諦,即如何隨八正道斷絕慾望。「八正道是個治療體系,以養成習慣,使人擺脫貪嗔癡的束縛」。〔3〕
以下淺談八正道。第一是正見,人必須明白四聖諦。第二是正思維,即離開邪妄迷謬等錯誤思維,不殺生。第三是正語,只說合乎佛法的話,不說謊,不謗語,不妄語。第四是正業,即不偷盜、不邪淫,不殺生。
第五是正命,只用正當的謀生手段,不害人。第六是正精進,止惡修善,令未生之惡心不生,使未生之善心生起。尋求發展至成熟和完善,直到達到兼愛。第七是正念,執持善念,離開妄想。第八是正定,藉禪修克服感官上的苦樂,身心寂靜,深入一心。佛教徒相信透過修行,人可以達至涅槃的平安和永遠幸福的境界。
業、輪迴,與涅槃
業、輪迴與涅槃,是佛教三個重要觀念。
業,指影響人生命的因果律,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佛教徒相信,人人都要歷多次輪迴,直至有一天他擺脫循環,進入涅槃。根據業報的律,「今生的身份、事情,是前世行事之結果,而前世也是再前世行事之結果」。〔4〕對佛教徒而言,今生功過會影響來生,而他們相信人無論階級皆可能擺脫輪迴之苦,不像印度教要特定階級人士方可得道。
第二個重要觀念,是輪迴,是很艱深的理論。輪迴觀念,認為萬事萬物皆在生與再生的循環裡。佛陀教導說,人並沒有個別的靈魂,自我意識不過幻象;循 環再生的人其實並沒有永恆本質的,投入輪迴者既沒有個別靈魂,那麼是誰在輪迴呢?那只是一連串感覺、印象,一連串的「當下」,還有前因所導致的業。「換言之,因果循環…人在某次存在裡所做的事,會影響其下次的存在」。〔5〕來世的我不完全等於今世的我,但會有若干共同點,佛陀沒說明此世世之間會有多少共通之處。
第三個重要觀念是涅槃,意為存在之「寂滅」。涅槃觀念與基督教的天堂大相逕庭,那並非一處地方,而是一種存在狀態,實情如何,佛陀沒有仔細說明。
涅槃是存在的永恆狀態,因果律與輪迴皆息止,亦斷絕一切煩惱;人沒有慾望,甚至連意識亦斷絕了。在我們西方人聽來,這似乎湮滅(annihilation),在佛教徒看來則不然。釋迦從沒有仔細形容過涅,只說過:「是時,無土無水、無氣無光,無無限界,無無盡時,無有無類,無名,無無名,無此世界亦無彼此界,無生無滅,無老死盡,無因無果,無變無常。」〔6〕佛教徒雖不明涅槃到底是何狀態,卻以此為永恆盼望。
神與佛
讀者可能留意到,前面的討論沒提過神明或某位永在的神祗。佛教始創者釋迦牟尼並沒有自稱為神,只說是通往涅槃的開悟者,但究竟如何到達那裡,則各人要自己找著方便法門。
佛教的宗教觀裡,並沒有人格神的觀念。今天佛教宗派甚多,對佛陀之神性看法各異。佛教徒的神觀,一般以泛神論為主,許多認為神是非人格化之力量,那是由宇宙之千萬生靈所構成的。
以下引述好些學者論佛教徒之神觀,如約翰諾斯(John Noss)博士說:「沒有一個具位格的主宰使萬物歸宗,所謂萬化歸一,是非人格化的一,其寂靜圓融了自我意識,使我不再稱為『我』,進入純全無懼之涅槃,如霧水歸入大海。」〔7〕
禪宗佛教泰斗鈴木大拙博士論神的觀念說:「神若在創造世界之後,自己置諸度外,祂就不再是神。神若將自己與受造世界分離,或想自我抽離,祂就不是神。世界一旦與神分離,就不是世界。神必須在世界裡,世界在神裡。」〔8〕
因為佛教徒一般不相信一個具位格的神或神明,所以不向神明敬拜、禱告或讚美,也沒有任何形式的救贖、赦罪、屬天盼望,或最後審判。因此,佛教比較像一種道德哲學或生活方式。
克來馬教授(Kraemer)形容佛教為「非神的倫理守則,是自我修行、以人為中心,強調倫理與心靈修行,排除神學的思想系統」。〔9〕
釋迦死後,佛教發展出許多宗派,彼此之間的基本差異甚大,幾如不同宗教;也有的宗派發展出自己的神觀,有持泛神論者,有無神論者,有發展為多神系統者,有泛神 與多神混合者。好些宗派將釋迦(或佛陀)提升至救主或神明地位,儘管明顯地本尊並未如此聲稱。也有宗派將其他宗教的某些神觀混合到佛法裡去。
因為佛陀不太在乎神觀,佛教對某些生活深層問題如宇宙始源、人生存之意義等並無回答。
基督教與佛教比較
基督教與佛教明顯很不同,儘管某些佛教宗派企圖整合兩者。既然兩者迥異,就不會都對,也不可能整合得來。以下為兩教比較。
大多數提及釋迦教導的佛經,都在他死後約四百年才寫,經書出現時,佛教已經分裂為不同宗派。這些典籍究竟是甚麼呢?就連最通此道的學者,也不敢肯定佛經記載之準確性。然而,基督教有準確的歷史證據,由耶穌當時的目擊證人所記述祂生命的事件。
基督教與佛教持不同神觀。大多數佛教徒在日常生活中並不在乎絕對者。釋迦本身鮮有談及神觀,他基本上否認一個具位格神祗存在,只相信一個由萬物所構成的、非人格化的力量,是為純一的佛法。聖經說神為宇宙主宰,祂親自關懷人類。詩篇46:10說:「你們要休息,要知道我是神。我必在外邦中被尊崇,在遍地上也被尊崇。」
很明顯,佛陀從未自稱為神,雖然好幾個佛教宗派稱他 已達神道,但他只自稱為通往涅槃的開示者。然而耶穌稱為神,不僅是指引者,祂本身就是通往永恆之唯一道路。耶穌在約翰福音14:6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約翰福音1:1也說:「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
兩教還有一個明顯分別。佛教沒有赦罪或永生確據,信眾盼望進入涅槃,但死後實質如何並沒有清晰證據或教導,連佛陀也不知道死後實際何往,他對涅槃或永恆的教導,不太清晰,只是若干哲學猜想。今天佛陀舍利在喜瑪拉雅山腳的庫系那拉(Kusinara);死後生命的問題在佛教裡仍為懸案。
至於基督教,我們的主清楚教導信徒,因祂有權柄教導永恆真理。耶穌有權柄,因祂在創造萬有之先已存在,也從死裡復活以證明自己的聲稱。耶穌基督復活是確證的歷史事實,顯明祂勝過罪與死亡。我們向佛教徒作見證時可以問:「你有確實證據,知道死後發生甚麼事情嗎?」佛教徒以佛陀教導為盼望,佛陀對此卻不確定;而我們基督徒卻在死而復活的救主身上有確切盼望,知道死後何往,因為基督已勝過墳墓。
注
1. Walter Martin,Kingdom of the Cults(Minneapolis:Bethany House 1985),頁2612. Kenneth Boa,Cults, World Religions, and the Occult(Wheaton:Victor Books,1977),頁353. 同上書,頁32。4. Davis Taylor and Clark Offner,The World's Religions,Norman Anderson, ed.(Grand Rapids:InterVarsity:1975),頁1745. John Noss,Man's Religions(New York:Macmillan Company,1968),頁1826. Taylor & Offner,頁1777. Noss,頁1838. D. T. Suzuki,The Field of Zen(London:The Buddhist Society,1969),頁169. Taylor & Offner,頁177
參考書目
Anderson, Norman,The World's Religions,Grand Rapids:InterVarsity,1991Boa, Kenneth,Cults, World Religions, and the Occult,Wheaton:Victor Books,1977Gard, Richard,Buddhism,New York:George Braziller,1962Martin, Walter,The Kingdom of the Cults,Minneapolis:Bethany House,1985_____ The New Cults,Ventura:Regal Books,1980McDowell, Josh and Don Stewart,Handbook of Today's Religions,San Bernadino:Here's Life,1982Noss, John,Man's Religions,New York:Macmillan Company,1968Parrinder, Geoffrey,World Religions From Ancient History to the Present,New York:Facts on File,1971Suzuki, D. T.,The Field of Zen,London:Harper and Row,1969_____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Zen,New York:Mentor Books,1970
作者簡介
Patrick Zukeran,偵察宣道事工(Probe Ministries)研究員,和國內和國際的講員。美國加里福尼亞州聖地牙哥波因特洛馬拿撒勒大學(Point Loma Nazarene University in San Diego)畢業,達拉斯神學院(Dallas Theological Seminary)神學碩士。有十年牧會經驗才加入偵察宣道事工。著有《若非我親眼看見-考慮基督教信仰的理由》(Unless I See... Reasons to Consider the Christian Faith)。聯絡郵址:pzukeran@probe.org。
這篇文章翻譯自Pat Zukeran的在線文章「Buddh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