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1274
1
作者
從福音視角看「橫渠四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的當代涵義與挑戰
陳金獅博士—文化/宗教研究學者
張載簡介
北宋大儒張載(1020—1077)—字子厚,祖籍今河南開封,生於長安,後徙居於陝西眉縣橫渠鎮,故世稱「橫渠先生」。他先後曾於宋仁宗、宋神宗朝廷作官,後因官場朋黨渾濁,乃棄官回關中設館讀書講學著述,創立了宋代理學之「關學」支脈。
張載之著作甚豐,《張子全書》乃列出數十卷,50多萬餘言的論述;有的自作,有的由他者編撰(參—《維琪》/《快懂百科》—《張載文集》)。南宋的朱熹與呂祖謙選輯北宋周敦頤、程顥、程頤、張載四儒的語錄編入《近思錄》;明清兩代朝廷視之為哲學代表作之一,列之為科舉考試必讀論述。
周敦頤是程顥、程頤(昆仲)導師;張載是二程表叔。他們四人加上邵雍被稱為「北宋五子」,為宋明新儒家理學的創導人。南宋時期最著名的理學家為朱熹。陸九淵與明朝王陽明的論述嚴格說來可標籤為「心學」,但由於理學心學在宋明時期乃屬交匯主流,故一般學者把「程朱陸王」看為新儒家理學代表。
張載的本體與心性論涵蓋天道、氣、太虛、太極、陰陽、理、心、性、情等不同層面之見解。他認為宇宙的本體是氣,也即太虛,其原狀為太極。太極乃含陰陽兩儀而從中生出天地人與萬物。其主張宇宙本體為「氣」之論點與其他理學家有些不同。
然而自古迄今,人類不同文明針對宇宙之本源本體之不同闡述,無論是「天」、是「理」、是「心」、是「氣」、是「道」,是古希臘哲學的「Logos—洛格斯」、「Nous—理思」,或興都教的「梵天—Brahma」、佛家的「如來—Suchness」等講法,其終就可說乃屬「你說他說」的人文揣摩,誰說的凖?然而這也顯示了人類欲窮天理求終極的本性訴求。猶太—基督信仰的啟示至為明確:「起初,耶和華上帝」。
按張載,天(為乾為父),地(為坤為母)、人(為共生同胞),三者都是由「氣」聚合而成的物;故天地之性就是人之性,萬物就像一個大家庭,所謂「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張載以「心」為性情之統帥。他崇尊儒家的倫理道德體系,且強調當加以實踐,是個實幹者。
「橫渠四句」震撼
歷史上,著名的「橫渠四句」有不同版本表述,通行的是經朱熹撰編,《宋元學案》卷十七《橫渠學案—上》黃百家所引述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參《光明網》—《光明日報》,劉學智—2019/6/1)。但按《張子語錄》第111條,這四句乃為「為天地立志,為生民立道,為去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上述兩者字面上有三字差別,然而一般學者認為涵義上沒什不同:心即志、命即道、去即往。其實另有「為生民立極」版本。無論如何,千年來學術界可說都偏愛被馮友蘭稱之為「橫渠四句」的《宋元學案》版本為文本/經典引述。在宋明理學茂盛的論叢中,這「四句」(也稱「四為」)乃廣獲世代文化人與許多政治人的傳頌,歷久不衰。
按《旗幟》,這四句「凝聚了張載的學術追求和社會使命感,展現了大境界、大襟懷、大抱負、大擔當,是中國傳統士大夫的精神信仰和價值座標,對當代人也有十分重要的啟迪意義。」(微信《旗幟》2021/1期: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
「四句」所顯示的宏偉氣象與使命擔當,可謂表彰了儒家文明的終極豪情願景。至今其使命召喚仍然是鏗鏘磅礴,在中華歷史長廊環響。教育導師董仲欚曾發表於北京衛視的一場演講:主題:「教育的意義—什麼來拯救中國教育」;結論時引述了「橫渠四句」,雖全無剖析性闡述,卻也震撼了全場。主持人跳起來大叫「好、好」;人人點讚,展示其強大感召力。《騰訊視頻,2017》
「橫渠四句」點評
《華夏文化網》把這四句直觀說為:「為社會重建精神價值,為民眾確立生命意義,為前聖繼承已絕之學統,為萬世開拓太平之基業。」專家學者針對這四句各抒己見,林林種種;筆者坦言未曾進深探究原作者涵義,以下乃流覽不同網頁「隨機」引述的點滴資訊以供交流。其大塊精闢論述有待文化界先進賜教。
按劉學智教授,張載之「天地之心」是指天地「意之所向」,即天地生物之心,亦即人心、仁心、天德良知;「為天地立心」,即儒者應該肩負起為社會確立以善為核心的道德文化價值的歷史使命。往哲先賢所努力倡揚的「仁民愛物」「天下為公」「明德至善」「民胞物與」等,都是「為天地立心」。(《西北大學學報》2019/5/15第三期)網上所見,一般學者都援取以儒家道統文化為進路之注釋。
第二句「為生民立命」。按李立夫教授,「立命就是讓人過得好一點,別死於非命。說得通俗點,就是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中南大學「立夫講國學」儒學篇系列課程—21/5/10)。
針對第二句,筆者樂於摘取《鳳凰網—2016/10/11》的一段話為補充:「儒者立志,須令天下無一物不得其所,方為圓成,不能僅僅滿足於自己或少數君子安身立命。」孔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有如此氣象乃是「為生民立命」。
第三句「為往聖繼絕學」。「往聖」當指周公、孔孟等所代表的先儒;「絕學」當指往聖所弘揚之道理。李立夫說:「這句話是有背景的,從韓愈、李翱那個時候就提出,孔子、孟子以後的1000多年,儒家已經不純粹了,受佛老的影響很深,要重振儒家。」(同—前引文)
上述評議似乎反映一般學者的共識。秦漢以後,儒家的精髓似乎流失了!筆者曾多次在「油管—YouTube」聽到傅佩榮教授這樣的判歎,主要原因是除了佛老,儒家精華更是被囚於君權等綱常枷鎖。
有關「絕學」,李煌明教授的見解或也受用;他說—「求為賢人而不求為聖人,此秦漢以來學者之大弊。」...宋代理學家普遍認為,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孟所傳聖人之道,自孟子之後便學絕道喪了,他們的使命就是努力續接和開拓這個道統...張載反復強調「學必如聖人而後已」,為學者要以聖人為目標,如此氣象乃是「為往聖繼絕學」。(原載《徐州工程學院學報》2022年版—01期)
第四句「為萬世開太平」的願景,或可以《西銘》的「民吾同胞,物吾與也」為註本吧。其涵義是把人類都當同胞,把萬物當朋友般的善待,若果如此,則「為萬國開太平」可期!但整個人類歷史顯明,自古至今,這不過是個夢想。其實人與人、人與物的關係是越變越壞!
為此李立夫說:當注意這裡用的是「開太平」,古人解釋這個「開」是希望的意思,立志繼承聖人的理想和事業,希望天下永久太平...如果是「致太平」,那意思就不同,做到萬世太平,誰也沒這個本事。(同—前引文)然而張載的這慈懷宏願仍然克欽可佩。
《百度百科》論「橫渠四句」謂:「『為天地立心』指天地本無心,但人有心,人的心也就是使生之為人能夠秉具博愛濟眾的仁者之心,和廓然大公的聖人之心...『為生民立命』,實即為『民吾同胞』來『立命』,其立命在於教,『修道之謂教』,此之謂也;『為往聖繼絕學』,故『往聖』者,孔子、孟子所代表的先儒也;『為萬世開太平』,所表達的是先儒也是宋儒的永恆政治理想。」
一直以來,有不少學者對張載的思想體系進行研究。按劉星教授,進入本世紀的二十年來,相較於上個世紀,有更多關於張載研究的論文發表,對張載的研究取得了頗豐的成果。志趣者可參閱其所梳理的鴻文「近二十年張載研究綜述」。有學者認為這四句是張載對當代北宋神宗皇帝所說的話。(參—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資訊網/ 劉星 (湖南大學)第 49 期,10—13 頁(https://www.sinoss.net-2022/5/24)
福音角度回應
(一)為天地立心
「為天地立心」:當指確定上帝創造宇宙萬物「愛的心意」—這即「天心」,是天父上帝對祂所創造的萬物、尤其是人類的「聖愛」。聖經一再宣告「上帝就是愛」(約翰壹書4:8、16)。
上帝的慈愛遍佈天地,且永遠長存。詩篇136:1—3,「你們要稱謝耶和華,因他本為善。他的慈愛永遠長存。2.你們要稱謝萬神之神,因他的慈愛永遠長存。3.你們要稱謝萬主之主,因他的慈愛永遠長存。」全篇共有26節,而「祂的慈愛永遠長存」也重複了26次!
上帝對祂子民的愛更是不離不棄:「婦人焉能忘記她吃奶的嬰孩,不憐恤她所生的兒子。即或有忘記的,我卻不忘記你。」(以賽亞書49:15)祂說:「我以永遠的愛愛你。」(耶利米書31:3)
約翰福音3:16,「上帝愛世人,甚至將祂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祂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惟有基督 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神的愛就在此向我們顯明了。」(羅馬書5:8)上帝的兒女深信,無論是死是生,順逆境況;或天上地下的甚麼權勢,都不能令人與神的愛隔離。(羅馬書8:38—39)
按理學家程顥(號—明道):「天地無心,以生物為心。」又說:「天地無心而成化。」意思說,天地無心,生生之德只是個自然現象,為此聖人當以仁愛之心加諸於天地,以此「為天地立心」。筆者認為,儒者寬懷仁愛之心固然可嘉,唯人本之義缺乏穩健根基與豐厚涵養。
按基督信仰,「天地有心」,即上帝心。祂是創造且掌管宇宙萬物的主,因此是宇宙的「軸心」;祂也是愛,不單具有「好生」(生生不息)之德,更對人類展現了親子般的愛,尤其是十字架捨己犧牲的「聖愛」。因此從福音的角度說,「為天地立心」即確定上帝對宇宙尤其是人類聖愛的心意。這是這世代全人類當重新確立的世界觀。
然而上帝的兒女也當有份於「為天地立心」的天職,就是把上帝愛的心意,尤其是祂借著基督釘十字架拯救罪人的聖愛,在生命與生活的方方面面,加以體現出來;把愛從天心貫徹於人心。
約翰一書3:16—18,「16.主為我們捨命,我們從此就知道何為愛。 我們也當為弟兄捨命。17.凡有世上財物的,看見弟兄窮乏,卻塞住 憐恤的心,愛神的心怎能存在他裡面呢?18.小子們哪,我們相愛, 不要只在言語和舌頭上。總要在行為和誠實上。」
「為天地立心」的當代挑戰,乃是激發並裝備基督門徒,借著基督福音大使命,以言以行,在人群中展示天父上帝可聽可見可摸的聖愛。
(二)「為生民立命」
「為生民立命」:當指給萬物之靈的人,確定人生當體現之終極性目標、價值與意義;令人不再徘徊於人生,乃是扎根於永恆。
有學者認為「為生民立命」,即讓人們生活過得好些。有者主張乃為人們建立以儒家為取向仁愛美善的人生價值。都說得好。然而筆者從福音信仰角度,主張「為生民立命」的核心要素,應當是確定萬物之靈的人當體現之終極性目標、價值與意義。筆者主張以「重生成長、榮神益人」為給人類「安身立命」的生命之道。
人生目標、價值與意義的兩個層面
1) 社會性層面 (social dimension):指一個人給自己的社會定位,如大專進何科系、畢業後從事何行業?祈盼作個怎樣的專業人/社會人?這層面的目標與價值觀許多人有;小學年代就要寫作文:「我的志向」。
2) 終極性層面 (ultimate dimension): 萬物之靈的人的「生命本體」,應當也是有其須體現或說成全,屬於天賦、實存與終極性的目標、價值與意義;無論其社會定位是個總統/老師/商人/書記/司機/醫師或工程師等職位。這層面涉及人生更深入的精神與靈性訴求。
要獲得安身立命,體現生命本身終極性的目標與價值遠比其社會性層面者更為重要,可惜一般人都忽略了!基督福音的核心資訊,恰恰就回應了相關問題:人之所以為人、並且是被稱為萬物之靈的人,到底生來、或說造來作什麼?活著又是為什麼?
其實這些問題的答案,都跟上帝「按祂自己的形象」創造了人類(創世記1:26—28),並賜之以祂靈氣(創世記2:7),在人類身上所設定的永恆、榮耀計畫,也就是作人終極性的目標、價值與意義有直接關聯。
根據聖經的啟迪,記載在路加福音 3:38,「以挪士是塞特的兒子,塞特是亞當的兒子,亞當是神的兒子。」亞當是被造的第一個人、是全人類的代表,聖經說他被造的本位是「上帝的兒子」。可見原來上帝創造人類,乃是要人類成為祂聖潔、尊榮、屬靈、永生的兒女,與祂神聖的生命與性情有份(彼得前書1:3—4),彰顯祂的形象榮美(以弗所書1:6、12、14),成為上帝家/上帝國的一分子(以弗所書2:19—20)。
創世紀第3:22節顯示,如果亞當夏娃按照上帝的心意,不是偷吃禁果而是摘取生命樹的果子來吃,他們將會成為不朽,並且要永遠與上帝同在同工同榮,掌管宇宙萬物;不單是亞當夏娃,也包括他們的子孫後代。啟示錄第21—22 章的新天新地畫面,尤其是第22:5節,啟示蒙恩人將與神同作王直到永永遠遠,彰顯天父給人類的終極願景。
可惜人類不體會天心天意,反而自以為義,違背上帝,因而墮落成為不敬不肖浪子,走向黑暗與滅亡(參—創世記第三章)。墮落的後果正如以弗所書2:5所說—「死在罪惡過犯之中」。身體或許還活著,但靈性上可說是「死了」—與神隔離。來到這末世,在上帝面前,人類可說是越離越遠,越變越壞,死路一條!
按照基督福音,世人必需要「重生」,生命才得以翻轉,體現終極神聖願景。約翰福音第3:3—5節, 耶穌回答說—「3.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見神的國。」...5 耶穌說:「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人若不是從水和聖靈生的,就不能進神的國。」
怎樣才能從「水和聖靈」獲得重生?簡要回應:「水」乃指標誌向上帝認罪悔改,並接受主耶穌為救主/生命主的洗禮;水也表示潔淨、赦罪。「聖靈」乃上帝本體的靈,賜下並內住在悔改歸信者心裡。凡真誠悔改信耶穌者,他的罪得赦免了,同時也領受了上帝所賜的聖靈。這就是他的「重生」,在基督耶穌裡的「新人」。(參—以西結書36: 24—28;使徒行傳 2:37—38;約翰福音1:12—13;哥林多後書5:17等經文)
未得重生者與神的國、神的家、甚至於神本身都無緣無份,活在世上最多只能做個塵土人/經濟人/社會人/政治人/文化人/道德人/宗教人/專業人或科技人,卻仍未成為上帝所命定、按祂旨意所要的基督人/屬靈人/永生人/榮耀人,即成為上帝聖潔、尊貴、榮耀、永生的兒女。這樣的人無論看來是怎樣的成功、偉大,仍未體現作人終極性的目標、價值與意義,也尚未找到生命的終極性歸屬與歸宿。
按照天父在人身上所定的永恆、榮耀計畫,獲得重生只能算是個入門,接著有需像個新生的嬰孩日漸成長,即讓重生的生命不住的更新、成熟、長大。靈命成長的指標乃是越來越深地認識基督,越來越多地學向祂;扎根於基督的信、望、愛與忠,彰顯祂的真、善、美與聖。猶如以弗所書4: 13所說,「得以長大成人,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
一個「重生成長」的生命,必然也會在生活與工作上「榮神益人」。「榮神」層面-保羅說,「因為你們是重價買來的。所以,要在你們的身子上榮耀神。」(哥林多前書6:20);「所以你們或吃或喝,無論做什麼,都要為榮耀神而行。」(哥林多前書10:31)
「益人」層面-保羅又說,「無論何人,不要求自己的益處,乃要求別人的益處...」(哥林多前書 10:24);「就好像我凡事都叫眾人喜歡,不求自己的益處,只求眾人的益處,叫他們得救。」(哥林多前書10: 33)
感謝上帝,基督的福音即天父所定、在宇宙間祂「心之所在」,人類「命之所歸」,使人們得以在天地間真正「安身」的「天命」,是遠遠超過古今中外任何統治者/宗教家/智者/哲士所能理解的終極智慧。
「為生民立命」的當代挑戰,乃是借著基督福音使人們都得以「重生成長、榮神益人」,恢復與天父上帝之間的親子與靈命聯繫。這即基督「生命之道」的核心內涵,以及人生終極性目標、價值與意義的所在。同時須提醒:這也是基督教會宣教事工與社會見證當體現的核心任務。
(三)「為往聖繼絕學」
「為往聖繼絕學」:當指借著基督福音,以啟迪往聖所揣摩,卻未真正看清掌握,那關乎天、上帝、天命、道、理、氣、宇宙根源與萬物造化,以及那一以貫之、恩澤眾生、完善並拯救萬民之濟世「大學」。
探索周公、孔孟、老莊等古聖之思維脈絡,可見其不單關注人文,也不乏針對形而上存有與意識的揣摩,豐富了華夏哲學傳承。可惜在搜索終極真理的方方面面,卻因尚未領受基督福音所展現的特殊恩典與啟示,以致從永恆與終極性角度說,結果是止於「絕學」地步。
試以對「天」或「上帝」的認知為例。多數學人認可往聖一般上都認知「天」、「帝」、「上帝」等的稱謂與作為,不單相信宇宙創造主的存在,也對之懷有十分敬畏、感恩情懷。可惜古人同時也祭拜星宿山川等精靈,甚至把人死後的「歸/鬼」混為一談成「鬼神」。加上祖宗崇拜,導致除上帝以外,社會風氣乃充斥各種仙佛神祇精靈偶像。
及至宋明理學期間,因受佛道的相當影響,古聖所崇尊那涵蓋創造、主宰、治理等功能,看來具備位元格屬性的「天」或「帝」,乃逐漸演化為「性理」、「義理」、「心理」,「物理」,甚至是「空無」的「天」。例如張載所闡述的乃是「氣理」的天。繼之唯物主義、自然主義把「義理的天」、「自然的神」也丟了,淪為無神主義!
其後果是對那自有永有、創造與維繫宇宙、護理與恩澤萬物、啟發與主導歷史、拯救與審判萬民、超越也內住一切的「天/上帝」越離越遠,成了「絕響」;對於三位一體的上帝—聖父、聖子、聖靈的自我啟示,與祂所預定,按其永恆、榮耀計畫,借著福音與世人建立親子關係,欲產生個新宇宙大家庭與國度的願景,更是顯為從未聽聞的「絕學」。
另者,按《道德經》,「道」原是「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日道...」(—25);又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42),《莊子.天下》甚至稱「道」為「造物者」(「上與造物者遊」)。《道德經》第40章的「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與「creatio ex-nihilo」(上帝從無中創造一切)的創造觀是相符的。
老莊的「道」,顯然認知其自有永有、超越時空、創化且主宰萬有的神性本質。雖說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德經》—1),然而從基督信仰角度看,其實乃講得「頭頭是道」。《道德經—25》的「道法自然」絕非指「道」屈從或受制於自然界,因已有明文顯示自然界乃是「道」所造出來的。因此「道法自然」當指「道」一般上乃「順應」它本體所制定的「自然律」運作;原則上這乃正確。
可惜在華夏,有關「道」本體性的認知,其制高點似乎就止於此。過後一般學人所論述者,乃趨向把「道」義理化甚至物理化,同時偏重於生活哲學甚至方術層面的作風學說。可見相關本體與終極性課題的揣摩,缺了基督福音的光照啟迪,恐將淪為找不到出路的「絕學」。
基督福音所啟示的「道—Logos」,乃是屬於且附合於宇宙「神性本體—上帝」(the Divine Godhead)、擁有其全備的神性本質、參與神性創造且維繫萬有之神工,又曾人格化「道成肉身」,從天上進入到人世間,且內住在人心裡的「大道」。
「大道」在宇宙間的運行,既蘊含且順應於自然,同時也是自主自立,超越於自然。「大道」與天父一樣,乃是「超乎眾人之上,貫乎眾人之中,也住在眾人之內。」可惜西方啟蒙時代的「理神」(Deism),宋明與日後的理學,乃偏向且逐漸消失於蘊涵層面。有關宇宙間「大道」的運行,絕對有須了悟下列關鍵性啟示:
約翰福音1:1—4,「1.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2.這道太初與神同在。3.萬物是借著他造的。凡被造的,沒有一樣不是借著他造的。4.生命在他裡頭。這生命就是人的光。」14,「道成了肉身(基督耶穌),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的有恩典有真理。我們也見過他的榮光,正是父獨生子的榮光。」這當是「往聖」所嚮往的「絕學」!
「為往聖繼絕學」的當代挑戰,乃是在學風混雜、德風日下的當下,恢復往聖敬虔道統,更引入三位一體神性本體的自我、特殊啟示。
(四)「為萬世開太平」
「為萬世開太平」:指確定按照基督福音,嚮往「天人合一」,並祈盼基督耶穌,在時機成熟時,榮耀地從天降臨,彰顯祂的國度,帶來永榮美、太平、永恆的新天新地。
從現實角度說,「為萬世開太平」的壯舉, 古代未曾有,當代沒有;將來也永遠不會實現。為此李立夫等學人提示,這裡用的是「開」太平,古人解釋這個「開」是希望的意思;「希望」天下永久太平。至於「致太平」,那誰也沒這個本事!其實無論在東西方世界,歷史上舉凡企圖以武力體現「太平天國」的運動,結果都給國族帶來極大劫難。
然而自古迄今,總有人懷著「為萬世開太平」的憧憬;至少是某種形式的理想主義吧!於是產生了儒家的《禮運大同》、《道德經》的「小國寡民」,柏拉圖的《共和國》,多瑪摩爾的《烏托邦》等憧憬。張載《西銘》篇的「民吾同胞,物吾與也」也可算是其中的一個版本吧。可惜一切相關憧憬,到頭來皆流於夢幻。
但基督福音的一個核心內涵,即有關基督耶穌在末日要從天再臨,並「為萬世開太平」的願景。新舊約聖經都記載了關乎這願景的明確預言,包括舊約耶和華自己的預告,並新約主耶穌親口的應許。主耶穌所傳的是救贖與生命之道,也稱為是「天國/上帝國福音」。
(相關經文可參閱—阿摩司書9:11—15;耶利米書30:18—22;以西結書39:21—29;以賽亞書11:1—9,64:1,65:17—25,66:18—24;撒加利亞書14—全章;馬太福音4:16—17,5:3、10,6:9—10;馬太福音24,馬可福音13,路加福音21全章;帖撒羅尼迦前書4:15—18;彼得後書3:1—13;啟示錄—全卷...等)。
其終極景象如下:啟示錄21:1—4,「1.我又看見一個新天新地。因為先前的天地已經過去了...3.我聽見有大聲音從寶座出來說,看哪,神的帳幕在人間。他要與人同住,他們要作他的子民,神要親自與他們同在,作他們的神。5.神要擦去他們一切的眼淚。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號、疼痛,因為以前的事都過去了。坐寶座的說,看哪,我將一切都更新了。」
啟示錄22:6—7,「天使又對我說,這些話是真實可信的。主,就是眾先知被感之靈的神,差遣他的使者,將那必要快成的事指示他僕人。7.看哪,我必快來。凡遵守這書上預言的有福了。」聖天使一再慎重宣告,聖經的預言是真實可靠的,時機成熟時都必成就。
不得不與「開萬世太平」相提並論的一個主題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也是儒家世代傳承的一個終極願景。沒有「天人合一」就不會有真正的「萬世太平」。而「天人合一」、「天人合德」觀念,遠自孔孟之前的《詩》《書》 《易》時代就有了:《易經》謂,「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
自古「天生地養」、「君權神授」、「天命靡常、維德是輔」等意識,到了孔孟時期乃加以推進,尤其在貫通人性與天性之「天人合德」學說。繼之有漢儒董仲舒提倡「天人感應」。及至面對宋明年代理心佛道學說的影響,種種天人關係理論已匯成學界潮流。張載當然不會缺席。
按劉星在《近二十年張載研究綜述》提供的資訊,有學者認為張載乃第一次使用「天人合一」這四個字,將其作為一個思想命題明確地提了出來,並建構了「天人合一」的理學體系。
按劉星的引述,另有學者主張,「張載的氣本論是天人合一的基礎;天地之性與氣質之性是天人合一的可能與必要;窮理盡性是天人合一的內在途徑;禮樂制度是天人合一的外在約束;民胞物與是天人合一的最終歸宿。」至於相關論述的內涵評估,志趣者可自行探究。
按名學者何世明牧師針對相關課題的鑽研,很可惜的,因著對上帝認知先天性的不足,天人合一的論述乃隨著年代的推移逐告偏差,由最早期主宰與護理的天降為道德、義理、心性的天,由至高神的天偏向泛神的天,再由有神的天淪為無神。又因人本掛帥,缺失聖靈的助力,以致「天人合一」的論調顯為空泛。(參—《融貫神學與儒家思想》,第11/18章;北京:中國文化出版社,1999)
無論如何,「天人合一」的憧憬與願景將會繼續牢扣人心。這乃是萬物之靈的人心靈最深邃、也是理想主義最崇高的訴求。當代中國史學大師錢穆(1895—1990)臨終的心頭擔當,仍是「天人合一」哲理的持續宏揚。這也是他在夫人協助下撰寫的遺願之作。
錢穆說,「中國文化中,『天人合一』觀,雖是我早年已屢次講到,惟到最近始澈悟此一觀念實是整個中國傳統文化思想之歸宿處。我深信中國文化對世界人類未來求生存之貢獻,主要亦即在此。」他補充說,「從來世界人類最初碰到的困難問題,便是有關天的問題。西方人喜歡把『天』與『人』離開分別來講...這一觀念的發展,在今天,科學愈發達,愈易顯出它對人類生存的不良影響。」(https://blog.udn.com;2109/10/11-David— 汶俊)
筆者在此祈盼,但願所有儒家學者與文化志士,都得以明確知道,論道「天人合一、神人合德」之道,基督信仰含有至為真實明確的啟示,因為這本來就是上帝對人類所定的終極心意。祂要所創造的人都成為祂的兒女,與祂的生命與性情有分。為此出自祂「神性本體」的「道」,曾經於2000年前「道成肉身」,神成為人,住在世人中間;又賜下祂的聖靈,住在人的心理,使人獲得「重生」,恢復與祂原有的「天人合一」關係。
約翰福音17:20—24展示了在基督裡不單是「天人合一」,也是「人人合一」:「20.我不但為這些人祈求,也為那些因他們的話信我的人祈求。21.使他們都合而為一。正如你父在我裡面,我在你裡面,使他們也在我們裡面...22.你所賜給我的榮耀,我已賜給他們,使他們合而為一,像我們合而為一。23.我在他們裡面,你在我裡面,使他們完完全全的合而為一...」。
至終上帝要「照所安排的,在日期滿足的時候,使天上地上一切所有 的,都在基督裡面同歸於一。」(以弗所書1:10)基督福音裡的「天人合一」、「神人合德」、「人人合一」,乃是借著上帝無限的愛、基督十字架的救贖恩情,以及聖靈的賜下與內住而成,而非人本功修。
基督所傳的天國福音,也被稱為是「和平/平安/太平的福音」(使徒行傳10:36)。雖這「和平/平安/太平」的普世與終極體現,有待基督的榮耀再來,然而所有跟隨基督門徒,在心裡已可體驗這平安:主耶穌說,「在世上,你們有苦難;但你們可以放心,我已經勝了世界」(約翰福音16:33)。在今世即可享受心靈與神和人的契合,同時期待基督再來時的「為萬世開太平」;阿門!
「為萬世開太平」的當代挑戰:指確定宣告且體現在基督裡的「天人合一」,並傳揚基督耶穌必然再來的天國福音,給苦難中的生靈有所救助,在這動盪不安的世代作「和平之子」。
但願「橫渠四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在這末後世代,借著基督福音得以傳承體現,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