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文章

1244

1

​作者

連結神的子民的黃金鏈條:五旬節以來活躍的阿拉伯基督徒

三位歷史上重要的阿拉伯神學家展示了如何向穆斯林解釋三位一體,並提醒現代基督徒不要從奥古斯丁直接跳到歐洲宗教改革。

瓦吉赫·米哈伊爾(WAGEEH MIKHAIL)

2023年10月4日

 


Image: WikiMedia Commons / Edits by CT

大馬士革的約翰

 

阿拉伯人是何時成為基督徒的?

當我訪問美國並介紹自己是一所神學院教授時,經常會有人非常禮貌地問我從伊斯蘭皈依(基督教)的情況。作為一名阿拉伯人,他們以為我曾經也一定是一名穆斯林。

我禮貌但嚴肅而心酸地回答說,我從五旬節那天起就是基督徒了。

使徒行傳詳細記載了那一刻阿拉伯人是如何與其他幾個民族一起接受聖靈的。離開耶路撒冷後,他們回到各自不同的家鄉傳揚福音。

盡管伊斯蘭軍隊在公元7世紀征服了現代中東地區,但基督徒繼續在穆斯林社會中佔據著重要地位-盡管經歷著遭受嚴重迫害的時期。

在伊斯蘭興起之初,阿拉伯基督徒根據對耶穌本質的不同理解,分成了三個單獨不同的信仰派別:

 

  • 迦克墩(信經)派(Chalcedonian)基督徒認為,基督在他的一個位格中將他的神性和人性合二為一。這些基督徒被貶稱為「默基特派」(Melkites)-源自阿拉伯語中的「國王」一詞-因為他們受到拜占庭皇帝的寵信。

  • 東正教(Eastern Orthodox)教會,包括埃及的科普特教會(Copts)和敘利亞西部的基督徒,不是迦克墩派。他們被貶稱為「雅各派」(Jacobites),他們的命名取自於創始人修道士雅各·巴拉代斯(Jacob Baradaeus)(公元578年),他們的神學認為耶穌既有人性又有神性,但兩者合二為一,成為一性,並非二性。

  • 東敘利亞人(Eastern Syrians)也不是迦克墩派,但他們否認「天主之母」(Theotokos)【誕神女】一詞,拒絕將馬利亞(Mary)稱呼為「神之母」。他們的侮辱性稱呼是「聶斯托利派」(Nestorian)【景教】。

 

近代以來,這些教會都各自開展了大量的教會間對話,以化解神學上的分歧。但在多個世紀前,征服者穆斯林將這三種教會夷為平地,並將他們稱為「奈薩拉」(al-Nasara)【拿撒勒】。

如今,大多數阿拉伯基督徒都拒絕接受這個詞,尤其是伊斯蘭國(ISIS)和其他極端分子都使用這個詞。但它的阿拉伯語詞根很可能來自使徒行傳24:5的敘利亞文譯本,在該譯本中,耶穌的追隨者被稱為「拿撒勒人」(Nazarene)教派。

 

智慧夥伴

基督徒與猶太人一樣被標記為「信奉天經的人」(People of the Book),受歐麥爾條約(Pact of Umar)管理,他是伊斯蘭第二任哈里發。雖然一些歷史學家將該條約追溯到後來的一位統治者,但其中的規定包括對穆斯林保持總體恭順的姿態,並以繳納人頭稅(jizya,丁稅)【吉茲亞稅】以此換取不信奉新國教的允許。

但並不是所有的哈里發都願意執行這份文獻的條款,基督徒由於精通其他語言和希臘哲學,在一些政府中得到了大力提拔。早在第4世紀,基督徒就開始將這些文獻翻譯成敘利亞文,到了第9世紀,哈里發馬蒙(Al-Ma'mun)在他的「智慧館」(Bayt al-Hikmah)雇用他們將這些文獻翻譯成阿拉伯文。

這條「金鏈」是連接希臘知識和現代西方文明的紐帶,因為安達盧西亞穆斯林地區(Muslim Andalusia)(大致相當於現代的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基督徒將阿拉伯語譯成了拉丁語,導致歐洲走出了黑暗時代。

侯奈因·伊本·伊斯哈格(Hunayn ibn Ishaq)(卒於873年)是一名基督徒,曾領導巴格達的智慧館,撰寫或翻譯了150多本書,其中包括《七十士譯本》(Septuagint)【舊約聖經的希臘文譯本】。基督徒的布赫提舒(Bukhtishu)家族曾擔任阿拔斯王朝(Abbasid)多位哈里發的私人醫師長達300多年。庫斯塔·伊本·盧卡(Qusta ibn Luqa)是一位講阿拉伯語的亞美尼亞基督徒,他撰寫了第一本關於麥加朝覲(Hajj)朝聖者個人健康護理的書籍,《麥加朝覲者醫療養生法》(Medical Regime for the Pilgrims to Mecca)。

但是,盡管基督徒往往因其學術造詣而備受推崇,他們的神學立場卻不斷受到貶低。雖然穆斯林將基督教視為並行宗教,但他們認為基督教已經腐壞(被篡改),因為基督教的教義降低了他們關於神的概念。他們認為,肉體形式的道成肉身限制了神的超然存在,而十字架的脆弱一面又限制了神的絕對力量。

面對這種護教學方面的挑戰,基督徒們用阿拉伯語做出了回應。

他們首先尋求的是牧養他們的羊群,他們十分留心自己所處的環境,一般編撰的文本都尊重伊斯蘭。但這些文獻的寫作背景與當時的伊斯蘭文獻如出一轍,就像用阿拉伯語寫作的猶太文獻一樣,而且文獻的語言之美很容易與穆斯林文獻相提並論。

三大神學家經受住了歷史的考驗。

 

辯論中的論戰

第一位是大馬士革的約翰(John of Damascus),公元675年生是名為尤哈納·伊本·曼蘇爾·伊本·薩爾俊(Yuhana ibn Mansur ibn Sarjun),是倭馬亞王朝哈里發帝國的第三代司庫,他在東正教聖像中的形象是頭戴阿拉伯頭巾(turban)。

但約翰是上述規則的一個例外,因為他沒有用阿拉伯語寫作,也不尊重伊斯蘭。當阿卜杜勒·馬利克·伊本·瑪律萬(Abd al-Malik ibn Marwan)(卒於705年)強行將阿拉伯語作為官方語言,並將大馬士革的一座主要教堂改建為清真寺時,這位曾經一度有重要地位的政治管理者決定隱退到一間耶路撒冷的修道院。

在那裡,約翰寫了幾本書,包括《智慧之泉》(Fountain of Wisdom)。這部作品的第二部分將伊斯蘭列為100個異端邪說中的最後一個。該書後來被翻譯成拉丁文,影響了許多歐洲神學家對伊斯蘭的看法。他稱穆斯林為「撒拉森人」(Saracens),指責穆罕默德從一位阿里烏斯派(Arian)修道士那裡了解到基督教後發明了這一宗教。

但他的另一部作品《一個基督徒與一個薩拉森人的對話》(Dialogue Between a Christian and a Saracen)卻十分不同,成為基督徒與穆斯林關係史上的奠基之作。隨著他的觀點流傳開來,在穆斯林群體中引發了許多神學爭論。

約翰建議基督徒詢問他們的穆斯林審問者:古蘭經—真主(神)的話語-是被造的還是永恆的?

如果是被造的,這意味著在歷史上的某個時刻,神(真主)是沒有言語的,沒有說話的,無法與人類交流。但鑒於神(真主)現在已經說話,這意味著神(真主)已經改變了,這是不可能的。因此,神(真主)的話語必須是永恆的。

但如果是永恆的,古蘭經則稱耶穌是「來自真主(神)的話語」。那麼基督也必須是永恆的,但在伊斯蘭中這也是不可能的。由於對人類自由的本質存在類似的疑問,約翰的論點最終將穆斯林分成了幾個陣營。

 

禮貌交往

第二位神學家提出了另一種為基督信仰辯護的觀點,這種觀點一直沿用至今。

提摩太一世(Timothy I),出生於公元727年,在阿拔斯王朝哈里發帝國統治時期擔任東方教會(Church of the East)的大牧首(patriarch)長達43年,主持230個教區的工作。在他的領導下,福音一直傳到了中國。

一天,哈里發邁赫迪(Al -Mahdi)(卒於785年)邀請提摩太到他的宮廷進行為期兩天的神學對話,討論了道成肉身、三位一體以及基督徒理解中穆罕默德的地位等敏感話題。

提摩太解釋三位一體時說,哈里發是一個國王,他有自己的話語(word)和心靈(spirit)。他接著說,同樣,基督徒的神並不是三個,而是一個神,他的存在(本性)(being)與永恆的道(Word)和靈(Spirit)密不可分。

他非常有謙恭禮貌。他必須如此。試想一下,他必須回答這個棘手的問題:你為什麼不信奉穆罕默德?他的基本回答很簡單:作為一名基督徒神學家,我在聖經中找不到關於他的任何記載。

但是,當他被要求回答他個人對這位穆斯林先知的看法時,他的回答引人入勝-而且與約翰的例子大相徑庭。

他說,「穆罕默德值得所有的讚美,因為他帶領人們敬拜獨一的真神(God),遠離偶像,帶領人們禁食和禱告。」提摩太甚至繼續說,穆罕默德「走在(效仿)先知的道路上」,但並沒有肯定他的屬靈職分。

 

語言學證明

提摩太的著作影響了許多後來者,包括第三位神學家,阿馬爾·巴斯里(Ammar al-Basri)(卒於約850年)。除了他的兩本書外,這位9世紀的作家鮮為人知,他來自現代伊拉克的巴士拉(Basra),那裡曾是當時阿拉伯語文法理論的首要學術中心。恰如其分的是,他的護教學思想是建立在精通語言的基礎上的。

古蘭經2:111挑戰猶太人和基督徒提出他們信仰的證據,他的《證據之書》(Book of the Proof)也因此而得名。當時穆斯林神學的首要陣營是莫爾太齊賴派(Mutazilite),他們不相信真主的話語是永恆的。巴斯里則熱衷於堅持認為,真主(神),並且只有真主(神)是永恆的,除此之外沒有任何其他存在是永恆的,他利用這一背景來證明三位一體教義的正確性。

穆斯林稱真主為al-Hayy,意為「活著的那位」-這意味著他有「生命」。同樣,真主被稱為al-Mutakallim,即「說話者」,這意味著他有「話語」。阿拉伯語文法在名詞「生命」和形容詞「活著的」之間建立了至關重要的關係。因此,如果真主說話,那麼他就有一個和他的存在一樣永恆的「道」。如果神是「活著的」,那麼他就有一個和他的存在一樣永恆的「靈」。

阿馬爾說,在基督教中,活著和說話是人類用來描述神的最高貴的手段。只有「活著」和「說話」這種必不可少的基本屬性才能被用來描述神的本質,因為這兩個屬性從本質上區分了存在的本質。

要解釋這一點,可以用馬和人之間的區別作為例子。馬有力量;人也有力量。馬有眼睛,人也有眼睛。但有一樣東西,如果從人的身上拿走,就會使人與馬之間的差異消失不見。這就是理性(Logos)【邏各斯】-思想、智慧和語言。如果你把它從人身上拿走,人就會變得與任何動物無異。

現在,如果你拿一張桌子與同樣那匹馬進行比較,你會發現,雖然桌子可以承載一些東西,甚至可能比馬承載得更多,但主要區別在於生命的屬性。如果把生命從馬身上拿走,馬和桌子就沒有本質區別了。

因此,我們說神的道是永恆的。神的靈是永恆的。我們相信獨一的真神,他永恆地說話,永恆地活著。在我看來,這是在穆斯林語境中談論三位一體的最佳方式。

 

堅守信心

我們的這部分故事為何不為人所知,甚至連我們阿拉伯基督徒都不知道?我們怎麼能從聖奧古斯丁跳到歐洲,卻忽略了一代又一代的阿拉伯基督徒,他們堅守信心,見證福音,作為醫生、翻譯和學者活躍在他們那個時代的社會中?

我們阿拉伯基督徒亟需重新發現我們的承襲傳統,首先最首要的是為我們自己。當我們知道自己的身份、來源時,我們在中東家園的根基和文化角色就會得到加強。了解這些事情也有助於我們重新建立屬靈財富和留存的委身承諾。

但即便如此,在神呼召我們愛人如己時,我們在鄰舍中人數上仍然是少數。當我們看到我們過去偉大的思想家是如何塑造對待穆斯林的態度時,我們就能為今天所需的相互理解尋求分辨。

而如果我們能與被忽視的過去和多災多難的現在達成新的均衡,我們就能提醒全球教會-尤其是福音派教會-我們忠於福音的黃金鏈條上的這些重要環節。對我們在基督裡的共同歷史有一個健康的認識是必要的,這樣我們才能為當今世界出現的多樣性做好準備,當今世界正反映出啟示錄中所描述的萬族和萬種語言的異象。

那個時候我們在基督的產業中有份。願神在今天再次鞏固我們曾經的角色。

瓦吉赫·米哈伊爾(WAGEEH MIKHAIL)是學者領袖組織(ScholarLeaders)的基督徒-穆斯林關係接洽負責人,也是開羅福音神學院(Evangelical Theological Seminary)中東基督教中心(Center for Middle Eastern Christianity)的前負責人。本文改編自他於2023年8月1日在開羅基督徒-穆斯林理解與合作中心(Centre of Christian-Muslim Understanding and Partnership)發表的演講。

 

這篇文章翻譯自Wageeh Mikhail的在線文章「The Golden Chain Linking God’s People: Arab Christians Active Since Pentecost」

https://www.christianitytoday.com/ct/2023/october-web-only/arab-theologians-explain-christianity-muslims-golden-chain.html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