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文章

1137

1

​作者

穆斯林禱告的起源:第六和第七世紀宗教對「拜功」儀式的影響

JUSTIN PAUL HIENZ

2008年8月

 

摘要

雖然拜功(salāt)是伊斯蘭實踐的一個核心方面,但最早的穆斯林發展禱告儀式的方式還沒有被廣泛探討。本專題研究採用宗教融合(syncretism)的理論,表明猶太教傳統、瑣羅亞斯德教(Zoroastrian)(拜火教)傳統、基督教傳統以及阿拉伯半島本土傳統中實踐的宗教儀式影響了穆斯林日常禱告方式的發展。

探討一下拜功的四個方面:禱告前的淨禮(washing)、跪拜(prostration)、禱告時面對的方向以及一天中進行禱告的次數。一套衡量潛在宗教融合的影響的標準被應用於6世紀和7世紀東北非及西南亞地區特定社區宗教實踐的歷史證據。這些標準是實踐中的相似性、早期穆斯林與其他篤信宗教的個人或團體之間的聯繫,以及這種聯繫的程度。當滿足這些標準時,就表明可能存在宗教融合的影響。

得出的結論表明,淨禮儀式受到了猶太教和瑣羅亞斯德教實踐的影響。跪拜很可能是來自阿拉伯本土傳統的影響,而不是像以前的研究得出的結論那樣,來自猶太教和基督教傳統。禱告時面對的方向是源於猶太教傳統的影響。一天中進行禱告的次數主要是受瑣羅亞斯德教的影響,而其他傳統也可能有一些影響。

...

 

第九章:關於拜功的起源的結論

要了解伊斯蘭,就必須了解拜功。它是穆斯林積極展示對真主順從的手段,順從也許是伊斯蘭中最重要的概念。拜功是古蘭經中規定的主要義務之一,因此,可以被理解為穆罕默德的做法,因為古蘭經和遵行拜功的命令都正是從先知口中首次說出。雖然這沒有得到很多世俗的研究,但拜功的發展顯然是伊斯蘭歷史的一個核心部分。因此,確定來自其他宗教的習俗的影響有助於更清楚地看待伊斯蘭如何在該地區開始和發展。

然而,該主題是一個難以研究的領域,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在該地區許多六、七世紀的宗教傳統中,與禱告儀式有關的書面記錄並不完整。雖然破譯拜功的起源是一項艱巨的挑戰,但本研究已經表明,仔細檢查現有的資料,結合對各種神學和文化關係的歷史回顧,可以更清楚地描繪出穆罕默德時代的禱告儀式是如何實踐的。利用宗教融合的現象,運用實踐中的相似性、聯繫和程度等標準,是了解拜功儀式如何形成的一種手段。

正如引言中所提到的,本研究並沒有試圖定義拜功的本質。儀式、神學和信念在日常禱告的執行中是統一的。這些元素是不可分割的,就本質而言,拜功必須被視為純粹的伊斯蘭文化。因此,作者並不同意威廉•格雷厄姆(William Graham)所說的起源中的本質。相反,這裡的目的是為了闡明伊斯蘭歷史的一部分,而這一部分還沒有得到詳盡的學術研究。

宗教並不會突然湧現,即成為完全成熟的狀態,因為它們是人類行動和思想的產物,所以它們必然是人類經驗、知識和靈感的結合。正如在術語和概念部分所討論的那樣,本研究中的宗教融合(syncretism)被定義為一個宗教以不同的方式使用以前在一個或多個傳統中使用的宗教實踐。換句話說,雖然本研究中討論的儀式做法可能與該地區其他地方所踐行的做法相似,但它們一旦被納入穆斯林崇拜,就具有明顯的伊斯蘭色彩。找到符合宗教融合的影響標準的做法—行動的相似性、聯繫和聯繫的程度—是確定宗教融合的發揮作用的一種手段。出於這個原因,對宗教傳統進行了單獨調查,以便單獨考慮和確定穆斯林禱告的起源。

由於穆罕默德是古萊什(Quraysh)部落的成員,確定聯繫是不必要的。那麼,根據本研究採用的標準,宗教融合影響應該在本土習俗和拜功使用的儀式中明顯可見。阿拉伯半島的非亞伯拉罕本土傳統很難確定,但通過拼湊考古發現和各種文本的資訊,有可能將本土傳統理解為單一主神教(henotheistic),也就是承認一個高高在上的神明,即真主安拉。對神靈的崇拜發生在整個半島的聖地內。彼得斯(F. E. Peters)發現了貝都因人(Bedouin)的塗鴉,其中表明聖地是「跪拜的地方」。雖然關於信奉本土傳統的人是否會跪拜有一些爭論,但有記載顯示貝都因人面對克爾白(Ka’ba)(天房)跪拜。

文本證據也支援一神論者(hunafā)【拒絕偶像崇拜和異教阿拉伯人的異端行為,並決心追隨易卜拉欣所信奉的真正的一神教】的跪拜做法。必須以某種懷疑的態度看待這一資訊,因為後來的穆斯林作家有一種癖好,即通過對前伊斯蘭阿拉伯一神論者的解釋來支持穆罕默德的先知地位。雖然在該地區的其他傳統中也有儀式性跪拜的例子,但並不頻繁,本土的做法似乎是在拜功中進行跪拜的最可能來源。

穆罕默德和他的追隨者與該地區的猶太人有頻繁而持久的聯繫。聯繫是由幾個來源證實的,如穆罕默德的《麥地那憲法》(Constitution of Medina),表明他對葉斯里卜(Yathrib)的猶太部落很熟悉。另一個來源是古蘭經,它詳細地討論了猶太教。因此,聯繫的標準得到了證明。

事實證明,與穆罕默德有聯繫的猶太社區很有可能不採用跪拜的方式。雖然跪拜曾經在崇拜中佔有一席之地,但在穆罕默德時代已不再使用。然而,考慮到拉比拉夫(Rabbi Rav)的教導與鞠躬的做法有關,魯枯爾(rukua)有可能受到猶太人在禱告中鞠躬的影響。這只是一個暫定的結論。

關於禱告前的淨禮問題,可以得出一個更堅定的結論。在敘利亞-巴勒斯坦、也門和葉斯里卜的整個猶太社區,淨禮是一種常見的做法。依照傳統,猶太人用水潔淨手和腳。在沒有水的情況下,泥土被《巴比倫他勒目》(Babylonian Talmud)所規定。在涉及到穆斯林的禱告時也發現了幾乎相同的做法。那麼,聯繫和相似性表明,在拜功的這個方面存在著宗教融合的影響。

當時的猶太人在禱告時面對耶路撒冷。古蘭經顯示,穆斯林最開始朝向耶路撒冷禱告;只是後來他們才朝向麥加禱告。這是宗教融合發揮作用的一個明顯例子。這種相似性是顯而易見的。

瑣羅亞斯德教也被證明對拜功有影響。穆罕默德的第一批追隨者之一是波斯人薩爾馬恩(Salmān)。薩爾馬恩曾經是一所瑣羅亞斯德教的火神廟的祭司。因此,他對瑣羅亞斯德教的禱告方式瞭若指掌。由於有義務堅持正確做法的是精英而不是俗人,因此薩爾馬恩應該對瑣羅亞斯德教的禱告方式有深刻的了解。這包括儀式性的淨禮和一天五次的禱告。因此,穆罕默德、他的早期追隨者以及至少一個對瑣羅亞斯德教禱告儀式有第一手知識的人之間有密切聯繫。

瑣羅亞斯德教的淨禮、禱告次數和拜功之間的相似之處很明顯。與猶太教傳統一樣,用土和水舉行淨禮是瑣羅亞斯德教的一種常規做法。然而,與猶太教的做法不同的是,土在儀式性的淨禮中是必需的,而不是作為水的替代品。然而,這種做法的存在表明有可能存在宗教融合的影響。這種做法在瑣羅亞斯德教和猶太教儀式中都存在,則很可能是共同加強了拜功的這一方面。

更明顯的是瑣羅亞斯德教的影響是每天禱告五次。在古蘭經中沒有明確規定五次禱告。然而,從聖訓中可以明顯看出,穆罕默德每天禱告五次。由於聯繫和相似性,似乎每天進行五次拜功的傳統受到了瑣羅亞斯德教的影響。

基督教,特別是基督一性論派(Monophysite)的基督教,在整個東北非及西南亞地區都得到了實踐。穆罕默德很可能與這些基督徒有過聯繫,最有力的可能聯繫者是海迪徹(Khadija)的表兄弟,瓦拉卡(Waraqa)。其他聯繫來源包括居住在貿易路線附近的僧侶。雖然早期的穆斯林和基督徒之間有聯繫,但證據顯示這兩種信仰的儀式之間並無太多相似之處。

事實證明,禱告次數對該地區的許多基督徒來說是重要的。預計基督一性論派基督徒每天至少要禱告三次。那麼推測起來禱告的頻率是基督教對拜功的影響。因為這在該地區的其他宗教傳統中也是一種重要的做法,最明顯的是瑣羅亞斯德教,看起來基督教的禱告次數連同其他儀式一起產生了影響。

許多基督徒,特別是修道士,在禱告時面向東方,期待著基督的回歸。他們並沒有面對一個固定的地理定位,比如說耶路撒冷。在埃及有基督徒跪拜的證據,但這似乎並不是早期穆斯林可能聯繫過的基督徒的普遍做法。因為福音書記錄了耶穌說過的話,潔淨是基於內心而不是基於身體,所以當時該地區的基督徒似乎不太可能會採用儀式性淨禮。雖然基督教對這裡所探討的拜功儀式的影響很小,但這並不意味著基督教實踐和神學的其他方面沒有影響伊斯蘭。它們當然產生了影響,但沒有證據支持對拜功的影響。

本研究有意試圖不去回答為什麼拜功包括某些儀式而忽略其他儀式的問題。本研究也沒有深入探究如何選擇了某些具體儀式的問題。這些問題可能永遠不會有答案。然而,隨著現代學術研究的發展,積累了越來越多的考古發現、有時間區隔的文本和深入研究,未來的調查工作和寫作可能會朝著回答為什麼和如何這種困難問題發展。

還有,在宗教歷史中,靈感是一種在解讀歷史記錄時必須考慮的影響。自伊斯蘭起源以來,許多穆斯林都以穆罕默德和他的同伴作為虔誠拜功實踐的榜樣。霍奇森(Hodgson)寫道:「如果某件事情是可能的(盡管無法證實或者證偽),如果它是令人嚮往的,那麼在被證明是虛假的之前,可以假定它是真實的。」誰能肯定地得出結論,每日禱告儀式僅僅只是先前存在的儀式的彙編?而穆罕默德和他的早期追隨者其實只是各種做法的彙編者?負責任的歷史學術研究必須為以下可能性留有餘地,即靈感與宗教融合的現象一樣,是拜功形成方式的一個因素。盡管如此,這項研究已經表明,非伊斯蘭的儀式確實影響了穆斯林禱告(拜功)的形成。

 

這篇文章翻譯自JUSTIN PAUL HIENZ的在線文章「THE ORIGINS OF MUSLIMS PRAYER: SIXTH AND SEVENTH CENTURY RELIGIOUS INFLUENCES ON THE SALĀT RITUAL」的部分

https://mospace.umsystem.edu/xmlui/bitstream/handle/10355/5793/research.pdf

https://pdfs.semanticscholar.org/5312/484a7802dcadaa58c3f0e0be60027d03e005.pdf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