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1096
3
作者
Jaap Arriens
比排燈節更偉大的光
比排燈節更偉大的光
蘇林德爾·考爾(Surinder Kaur)
南亞基督徒利用排燈節和聖誕節之間的關聯,將他們的社群引向基督。
今日基督教
2024年12月19日
插圖:今日基督教(Christianity Today)/圖片來源:蓋蒂圖片社(Getty)
在新德里的吉德倫金公園(Chittaranjan Park),瑪麗•大衛(Mary David)調整了掛在她陽台上的傳統聖誕星。她的鄰居逐漸褪去上個月排燈節(Diwali)時的燈飾,溫柔地提醒著人們南亞獨特的節日季。「慶祝活動彼此融合在一起真是太美好了,」她一邊說,一邊整理著她的降臨節花圈(Advent wreath)。【聖誕節倒數花環:一個基督教傳統,用於慶祝聖誕節前四個星期的降臨期。花環通常由常青樹枝、四根蠟燭和一根中央蠟燭組成。】
在印度的其他地區,比如欽奈(Chennai)熙熙攘攘的瑪麗娜海灘(Marina Beach)地區,空氣中彌漫著頌歌的歌聲,幾星期前排燈節慶祝活動的聲音還在回蕩。教會為午夜彌撒做準備,而印度教鄰居的節日燈飾的痕跡在回憶中揮之不去。在艾哈默德巴德(Ahmedabad)的馬尼納加爾(Maninagar)街區,學校教師瑞秋·克利斯蒂(Rachel Khristy)深思熟慮地仔細反省這一節期的過渡。上個月,她的家人參加了鄰居的排燈節的點燈儀式;現在,在準備降臨節期間,她正在為這些朋友計畫聖誕晚餐。
在南亞城市,尤其是在印度,這種節期的過渡已經成為一種熟悉的節奏。最近喧鬧的街道上到處都是排燈節慶祝活動,現在洋溢著人們為聖誕節做準備的氣息。在阿瑪瓦西亞(Amavasya)(新月)【印度教曆法中的新月之夜,被認為是禱告和祭祀祖先的吉利時刻】期間-慶祝該月最黑暗的夜晚(https://www.rmg.co.uk/stories/topics/when-diwali),家人們聚集在一起製作錯綜複雜的藍果麗(rangoli)(https://www.nytimes.com/2021/11/04/style/rangoli-art-diwali.html)圖案(一種在房子入口處的地面上繪製的彩色藝術品,材料包括石灰石粉、乾米粉或彩色沙子)和點燃油燈(diyas)(https://www.lovenspire.com/collections/indian-handicrafts-usa)(黏土燈),而現在同樣的家人們串起聖誕燈飾並佈置耶穌降生(Nativity)的場景。排燈節煙花的煙霧消散僅僅幾天後,空氣中就彌漫著李子蛋糕(https://www.bbc.com/news/world-asia-india-64062202)和聖誕點心的甜美香氣,而花圈和花環則出現在逐漸褪色的藍果麗圖案旁邊。
盡管這兩個節日來自不同的信仰傳統,但都在慶祝光明戰勝黑暗。然而,它們反映了對神干預人類事務的不同理解。當然,基督徒慶祝這個季節,因為神的兒子以人的身份降臨世間。印度教徒慶祝他們的神祇以化身下凡暫時出現在人間的故事,化身(avatar)是梵語中天神降臨的意思。
有時,印度基督徒發現這個概念有助於向非基督徒受眾解釋他們信仰的要素。例如,20世紀的印度基督教神學家,如艾亞杜賴·傑蘇達森·阿帕薩米(Aiyadurai Jesudasen Appasamy)、文加爾·查卡萊(Vengal Chakkarai)和潘迪佩迪·陳奇亞(Pandippedi Chenchiah),以及幾首主流敘利亞基督教歌曲都使用「化身」(avatar)一詞作為「以馬內利」(Immanuel)【耶和華與我們同在】的翻譯。
許多人主張耶穌的道成肉身與印度教的化身概念大相徑庭。例如,排燈節是為了紀念毗濕奴(Vishnu)神的化身國王羅摩(King Rama)的勝利和流放歸來。節日期間慶祝的另一個故事是紀念毗濕奴的另一個化身克里希納神(Lord Krishna)擊敗了惡魔。這些化身的皇室背景和權力與耶穌形成鮮明對比,耶穌雖然被宣佈為彌賽亞(救主),但卻是一個木匠的兒子,他描述自己「沒有枕頭的地方」(馬太福音8:20)。
印度教和基督教之間截然不同的神學觀點在各自社群慶祝其節日的方式中最為明顯。在旁遮普(Punjab)的一個小教會裡,牧者阿努吉特·愛默生(Anujit Emerson)幫助孩子們安排耶穌降生的場景。「我們只講述一個故事,」她說,「神成為人的故事。」這與他們最近的經歷形成鮮明對比,就在幾周前,同樣的這群孩子還看著他們的印度教朋友慶祝多種天神大獲全勝的故事:羅摩戰勝了羅波那(Ravana),克里希納擊敗了納拉卡蘇拉(Narakasura),以及拉克希米(Lakshmi)賜予福祉。
值得注意的是,毗濕奴以羅摩和克里希納作為化身的時間是有限的,帶領印度福音派團契(Evangelical Fellowship of India)的維賈耶什·拉爾(Vijayesh Lal)說。相比之下,耶穌既是神又是人的具象化身(embodiment),是神和人的本質的永恆融合,在他死後繼續存在,直到他回到天堂。
這種對比可以波及到這些神祇人物與人類互動的方式。在印度教傳統中,印度教神祇及其救贖或拯救行為是為印度教徒準備的。世界福音聯盟神學委員會(World Evangelical Alliance Theological Commission)的撒母耳·里士滿·薩克塞納(Samuel Richmond Saxena)解釋說,相比之下,耶穌戰勝死亡的影響力適用於所有相信的人,這一應許不受種姓或文化的限制。他補充說,「他的光是為了照亮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基督的光不僅僅是照亮,愛默生解釋說,他也是一名有錫克教背景的皈依者;它在本質上是「變革性的和永恆的」。
排燈節的神學主張意味著像克利斯蒂這樣的基督徒在決定如何參與這個節日時要設法運用智慧。當她的孩子們加入他們的朋友一起燃放鞭炮時,她的家人禮貌地拒絕參加宗教儀式,比如對神祇的法會(puja)(敬拜)儀式。
拉爾將這些節日的交集視為宗教社群更好地了解彼此信仰的機會。他說,許多印度教朋友都對聖誕節慶祝活動背後的意義感到好奇。「當他們在我們家看到耶穌降生的場景或聽到關於耶穌降生的頌歌時,他們經常會問為什麼神會選擇在如此卑微的環境中出生。」
印度教和基督教之間對光明戰勝黑暗的理解的相似之處為這種對話創造了天然的橋樑,同時仍然留出了空間以突出基督教的獨特信息。
聯合聖經神學院(Union Biblical Seminary)前院長薩菲爾·阿西爾(Saphir Athyal)說,例如,對印度教徒而言光通常是指獨自的、個人化的啟蒙,他指導基督徒家庭處理這種文化協商。對基督徒來說,光就像馬太福音5:16所說:「你們的光也當這樣照在人前,叫他們看見你們的好行為,便將榮耀歸給你們在天上的父。」
薩克塞納指出,出自《布瑞哈得阿冉亞卡奧義書》(Bṛhadāraṇyaka Upanishad)【廣林奧義書】的古老梵文禱告中有一句話-「帶領我從黑暗走向光明」(tamasomā jyotir gamaya)-「與人類對神聖光明的普遍渴望產生共鳴」。對於基督教護教士拉金德拉·普拉薩德·德維韋迪(Rajendra Prasad Dwivedi)來說,正是這樣的經文「構成了(使人)接受基督的堅實基礎」。德維韋迪回憶說(https://www.christianitytoday.com/2023/12/favorite-hindu-verse-india-brihadaranyaka-upanishad-prayer/):「當我意識到幾千年前的吠陀哲人和聖者(Vedic rishis and munis)(聖賢和苦修者)的禱告在基督耶穌那裡得到了回應,這給我帶來了巨大的喜悅,讓我興奮不已。」
隨著平安夜【聖誕節前夕】的臨近,克利斯蒂的家中正進行繁忙準備-新鮮李子蛋糕烘烤的香氣,孩子們在為午夜禮拜練習頌歌,鄰居們順路拜訪欣賞她的聖誕燈飾和裝飾品。
「我們在建立理解橋樑的同時維護我們的信仰,」她一邊整理著新鮮的聖誕花圈一邊說,「再說,沒有人不喜歡聖誕蛋糕。」
這篇文章翻譯自Surinder Kaur的在線文章「A Greater Light than Diwa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