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1
5
作者
John Gilchrist
親身認識神
前言:真正的信心還是形式上的一神論?
基督徒和穆斯林有許多共有的東西。他們信獨一神,在聖所(教堂和清真寺)裡崇拜,有類似每年一次的宗教節日(基督徒有聖誕節、受難節和復活節,穆斯林有開齋節、宰牲節、升宵節 Laylatu’l Mir’aj 和蓋德爾節 Laylatu’s Qadr),每個星期都會留出一天來集中崇拜侍奉(分別是星期天和星期五)。從表面上看兩個宗教可以非常類似。他們的崇拜禮儀可以是非常講究形式的和反復性的。尤其是穆斯林的索拉特(salat,拜功)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一成不變 。召喚禮拜的宣禮詞 adhan 從來沒有變化過。「哈吉 hajj」朝覲使一系列連續的宗教修行精確地永久遺留下來,十四個世紀以來被依然如故地遵守著。許多基督教的教堂沒有甚麼不同。天主教和東正教的神父一個星期又一個星期地重複吟誦著指定的禱告詞,正如穆斯林的伊瑪目一樣。
一些年前,有位穆斯林婦女對我說:「每次我去到墓地的時候,我看到一邊所有的墳墓都是穆斯林的,另一邊所有墳墓都是基督徒的。我對自己說『有甚麼不一樣呢?』」如果你想在死人中間尋找活人,那你不可能有太多的發現。猶太教也沒有太多的與眾不同。所有三大一神論宗教都使他們的宗教體系制度化了,在一個圈圈裡打轉,每年又回到同樣的規程,同樣的儀式,同樣的聖日,所有一切都基於外在的整齊劃一和講究形式的崇拜。一位耶路撒冷的穆斯林店主說,「在耶路撒冷只有三個大生意。第一個在星期五收錢,第二個在星期六收錢,第三個在星期天收錢。」(此話引自Discovery頻道上的視頻,耶路撒冷:天堂之城)。
形式上的一神論。這真正是神想要的嗎?只要活著一天,就要奴隸般地委身於這種重複性的儀式嗎?聖經裡的一句經文表明了這是多麼單調而且根本毫無意義的事情。我將關鍵字用斜體標出以示強調:「凡祭司天天站著侍奉神,履次獻上一樣的祭物。這祭物永不能除罪」(希伯來書10:11)。當你將這些周而復始的事情跟它們毫無收穫的結果對比一下,其諷刺性是顯而易見的:凡是-每天-屢次-同樣-而永無益處!
伊斯蘭十分注重講究形式的按部就班的反復的崇拜。在行每一次的拜功禮(raka’ah)時,沒有了空間去自發的禱告或讚美。一位真正的穆斯林不但要留鬍鬚,而且還要修剪成規定的長度,以符合穆罕默德的聖行(sunnah)。在清真寺裡禮拜時必須戴上無檐便帽,必須把鞋子脫掉。事先的小淨動作(wudhu)必須總是依照古蘭經的指示來一步一步遵守:「你們當洗臉和手,洗至於兩肘,當摩頭,當洗腳,洗至兩踝」(古蘭經5:6)。每一天每一次的鞠躬(ruku)和俯伏拜倒(sajdah)都必須與在場的其他崇拜者整齊統一,要一樣的方式,一樣的時間。在坐下來(qa’dah)開始禮拜的時候,每一位禮拜者必須從左到右地向其他禮拜者每人講一遍同樣的色蘭(taslim 問候語)。任何時候這種儀式都不容許有變化。
伊斯蘭聲稱它只不過是重申一個順服真主的原始宗教,一個所有先前眾先知追隨和傳揚的宗教。古蘭經說它只是作為一個tasdiq,即一個在它之前所有天經的「證實」(古蘭經10:37)、不是作為一種新形式的宗教。果真如此的話,真主真正的宗教必定總是著重於形式上的、重複性的服從禮儀,相當於一個僕人對一個神聖主人的卑躬屈膝,這個主人既不被僕人親自認識過也不被僕人愛過,沒有人知道他真正是甚麼樣子。
聖經繪製出十分不同的畫面。它不把神的宗教看作總是一成不變的形式,不會把它當作純粹是遵守某種從不改變的精確嚴格的崇拜模式。從它所敘述的歷史上神與其子民的關係可以看出,它顯示出一種漸進的延伸的關係,神一步步與人拉近,當他主動伸出手救贖他的民並邀他們與他建立永生的、個人的關係時,它以一種榮耀的高潮而完美謝幕。請注意,他的子民不像奴僕一樣必須唯命是從,倒是如出自於他聖靈的孩子一樣,他們的罪被寬恕,他們被預定了永恆的榮耀。讓我們一起踏上給穆斯林世界的基督教信息發現之旅吧。
該隱和亞伯:唯一蒙悅納的獻祭
在地上我們有許多的宗教。它們包括由摩西創立的猶太教,耶穌的基督教,穆罕默德的伊斯蘭,釋迦摩尼佛陀的佛教,還有許多像印度教那樣未知創始人的其他宗教。然而,在天上看見的只有三個。第一個就是反神論。它是崇拜除神以外的任何事物,崇拜受造物而非造物主。不管它是敬奉異教的偶像,還是祖傳的鬼靈,抑或是其他生靈,都沒有甚麼區別。對天上的天使來說它都是一樣的-崇拜除真神以外的任何事和每件事。聖經對反神論者做了不折不扣的描述:「因為他們雖然知道神,卻不當作神榮耀他,也不感謝他。他們的思念變為虛妄,無知的心就昏暗了。自稱為聰明,反成了愚拙,將不能朽壞之神的榮耀變為偶像,彷佛必朽壞的人,和飛禽走獸昆蟲的樣式」(羅馬書1:21-23)。它的定義包括:「他們將神的真實變為虛謊,去敬拜侍奉受造之物,不敬奉那造物的主。主乃是可稱頌的,直到永遠。阿們」(羅馬書1:25)。
在天上看來,僅有的其他兩個宗教是曾經存在的最古老的宗教。它們是在同一天由兩個兄弟創立的,在外表上,它們看起來非常類似。這兩兄弟是亞當與夏娃所生的兒子該隱和亞伯。在第一次宗教儀式在地上舉行的當天,該隱和亞伯每人各自給神帶來了供物。該隱成了一個農夫,地上的耕種者,於是他帶來了勞動的一部份出產獻給神。而亞伯是個牧羊人,所以他帶來了不一樣的供物,他宰殺了小羊羔並取了牠們的油脂獻給了神。這兩樣供物似乎沒有真正的分別,但聖經說「耶和華看中了亞伯和他的供物,只是看不中該隱和他的供物」(創世記4:4-5)。接下來的事大家都知道:該隱大大地發怒,動手打他的兄弟,在田裡將 他兄弟殺了。
古蘭經也證實了這個故事:「你當如實地對他們講述阿丹的兩個兒子的故事。當時,他們倆各獻一件供物,這個的供物被接受了,那個的供物未被接受。那個說:我必殺你」(古蘭經5:27)。沒有哪部經書說過為甚麼該隱的獻祭被拒絕,但聖經繼續表明了為甚麼亞伯受神的喜愛。它說「因著信亞伯獻祭與神,比該隱所獻的更美,因此便得了稱義的見證,就是神指他禮物作的見證。他雖然死了,卻因這信仍舊說話」(希伯來書11:4)。關鍵字是頭幾個:因著信亞伯贏得了神的喜悅。
亞伯的獻祭告訴你甚麼是信心。他獻上了羊羔流的血。亞伯愛主,但他痛苦地明白他可以有時候像他的兄弟該隱一樣冷酷地對待他。他知道他被牽連進了他父母在伊甸園中所犯下的罪,他知道從他勞動的果實中沒有甚麼可以獻祭給神來救贖自己的。然而他還知道神警告過園裡的毒蛇:「我又要叫你和女人彼此為仇。你的後裔和女人的後裔也彼此為仇。女人的後裔要傷你的頭,你要傷他的腳跟」(創世記3:15)。這句話清楚地表明,有一天神將從夏娃的後裔中興起一位救主,他將受嚴重的苦難以獲取人類的救贖,但同時將致命地傷害毒蛇並將她的後裔從它的權柄中得釋放,這是亞伯的願望。他的祭品發出了其自身的信息:「我知道我有罪,我無法用宗教的方法以蒙你稱讚,但我獻回給你屬於你自己的東西,流血的祭,因為我感覺我的贖罪 要花費的代價對你是相當大的。」亞伯是第一個向神獻祭真信心的人。這是天上所見的第二個宗教,它是唯一一個真正的宗教。它是亞伯的信心。
而該隱則沒有真正愛神的心。他不認為他被牽連進了他父母的罪當中。他還對神說他不認為他是他弟兄的看管人(創世記4:9)。他殘忍地殺害了亞伯。然而該隱打算承認神為他的造物主,於是他也帶來了供物,但他的獻祭只是做個樣子,從他勞動的豐富產出中象徵性地拿出一點獻上。他會在樂意的時候崇拜一下神,但把他的生命當作是他自己的,而且認為他可以白白地去單為他自己的益處開發利用地上的東西。他會在幹完別的以後時不時地回頭敬拜一下神,也許每週一次,也許在每年的收割典禮上會拜一次,但不會有更多。該隱是形式一神教的創始人,沒有用真愛來崇拜神。這就是該隱的宗教,天上看到的第三種宗教,它認為它是完全虛假的。它成了今天地上最大的宗教,包含了形式一神教的每一種表現,不管是猶太教的表現,基督教的表現還是伊斯蘭的表現。神親自用這樣的話來對它做了總結:「主說,因為這百姓親近我,用嘴唇尊敬我,心卻遠離我。他們敬畏我,不過是領受人的吩咐」(以賽亞書29:13)。
該隱的發怒表現了他與他兄弟的 不同。他可能理直氣壯地反駁過:「我本打算許多次地前來敬拜你,如果需要的話,我願意一個星期一次。你為甚麼這麼完全地拒絕我首次的供物?」神給他的回答一定會是:「亞伯只給了一次祭物,但它是包羅一切地將他整個生命都交托給我,信賴我救贖他。我將來有一天,會藉著我自己的一次獻祭,便叫那得以成聖的人永遠完全」(希伯來書10:14)。亞伯的信心是世人知道的或者說終將知道的唯一的真正的宗教。它是一種充滿活力的永生的信心,而不是枯燥的、外在的整齊劃一的形式。它沒有把它自己的甚麼東西獻給神,它是完全信靠神來對它的拯救。它不是從外表來看,說我是甚麼?一個穆斯林、猶太人或基督徒通過我的穿著、鬍鬚、帽子、長袍、每週參加禮拜等等外在的樣子來鑒定我對某個宗教的虔誠度?不,問題是:我的性情內愛神有多深?我有多樂意去追求他完全的誠實、純潔、愛心和公義?在脫掉了我的宗教服裝,剃掉了我的鬍鬚,放下了我的牧師長袍之後,還剩下了甚麼?我的裡面有甚麼可以討神喜悅?地上只有一個真宗教-它是回應神的信實的人類的信心,這是我們接下來要探討的主題。
亞伯拉罕:信實人之父
所有的穆斯林都會在易卜拉欣名字後加上尊號alayhis-salam。他被看做是真主最偉大的使者之一。基督徒同樣把他看成是一個真正信徒的楷模和信實人之父。他追隨著真信心,亞伯的信心,真基督徒應該是「那效法亞伯拉罕之信的,因他是我們所有人的信心之父」(羅馬書4:16)。古蘭經同樣說到millata abikum Ibrahim,「你們應當遵循我們的祖先易卜拉欣的宗教」(古蘭經22:78)。為甚麼亞伯拉罕被看中的是他的信心而不是他對神的宗教上的順服呢?
古蘭經把亞伯拉罕的millah(信心)看作只不過是對安拉意志毫不遲疑地服從。它說他是musliman之一,一個「順服的人」(古蘭經3:67),還說「他的主對他說:你歸順吧。他說:我已歸順全世界的主了」(古蘭經2:131)。「歸順」的命令在原文中是Aslim!他的回答是aslamtu,「我已經歸順」。這三個詞語都源自跟islam(伊斯蘭)和muslim(穆斯林)一樣的字根。然而,這不是真信心。它只不過是對真主意志的一種不假 思索的聽任。它並不耗費先知在真主信實裡的信心。
聖經顯示比起純粹的服從意志來說,神叫亞伯拉罕與他的關係要更深得多。它開始於神給他的一個簡單的應許,當他抱怨他沒有後裔來繼承他的產業時,神應許說:「你向天觀看,數算眾星,能數得過來嗎?…你的後裔將要如此」(創世記15:5)。接下來同樣是簡單的陳述:「他信耶和華,耶和華就以此為他的義」(創世記15:6)。這一切似乎都太簡單了-亞伯拉罕就是直接相信了這個應許,因為他信神,在神眼裡他被稱義。他並沒有必須一天做多少次禮拜,齋戒多少個月,去朝覲幾次或給窮人捐贈多少的錢物以博得神的讚許。他只是信了應許,就立即被置身於跟神在同樣的位置。
然而,他的信心被一而再,再而三地考驗。許多年過去了任何事情都沒有發生。他沒有生育能力的妻子撒拉在一年一年地變老,她對他說可以叫她的婢女夏甲為他生育一個後代(創世記16:2)。當以實瑪利生出來的時候,亞伯拉罕確信他必定就是被應許的那個後裔,但就在十三年之後亞伯拉罕99歲、他的妻子撒拉90歲仍未生育的時候,神對他說:「我必賜福給她,也要使你從她得一個兒子。我要賜福給她,她也要作多國之母。必有百姓的君王從她而出」(創世記17:16)。一開始亞伯拉罕對這個前景持嘲笑態度,但接著他反應過來相信以實瑪利明顯不是那應許的孩子。於是他大聲呼喊神說「但願以實瑪利活在你面前!」但神回答說:「不然,你妻子撒拉要給你生一個兒子,你要給他起名叫以撒。我要與他堅定所立的約,作他後裔永遠的約」(創世記17:18-19)。
當以撒最後被生下來之後,撒拉要求亞伯拉罕將夏甲和以實瑪利送走。先祖亞伯拉罕很憂愁左右為難,但神肯定了她的願望,同時勸告亞伯拉罕說他仍然會使一個大國必出自於以實瑪利。亞伯拉罕仍然面對著嚴峻的考驗,因為他意識到以實瑪利被神拒絕了。到十四歲大的時候他被送進了荒野。
亞伯拉罕每每看到這個新生的小兒子時他至少肯定地知道他就是那曾被應許的孩子。他期待那麼一天,以撒將會興起成就神的應許,成為多國之父。但當以撒長到以實瑪利被送走的那個年紀的時候,神最後再次對先祖說話。「亞伯拉罕」,他突然呼叫道(創世記22:1)。亞伯拉罕欣然地回應了,期待聽到神詳細講解他的兒子現在如何成為以後世代人的祝福。相反,神對他說:「你帶著你的兒子,就是你獨生的兒子,你所愛的以撒,往摩利亞地去,在我所要指示你的山上,把他獻為燔祭」(創世記22:2)。(古蘭經也記載了這件事,但沒有說出名字或確定為是誰的兒子獻祭-古蘭經37:102。不過,它確實肯定了是出自於nubuwwah-天啟者先知的後裔,而且kitab-天經將賜給以撒的後裔-古蘭經29:27。)
這是對先祖的一個極大的考驗。當以實瑪利初長成小青年的時候,神叫亞伯拉罕丟棄他,現如今,當以撒也到了生命的少壯時刻,神又叫亞伯拉罕殺了他!這是一個人對神的愛的最高考驗-祭獻他的兒子給他。如果他沒有留下他的兒子,他當然會給他所有的一切(參見羅馬書8:32)。那是任何一個人能獻祭神的最好的供物。
但亞伯拉罕面臨的考驗要嚴峻得多。神曾應許過他說他的後裔將藉著他的兒子以撒像天上的繁星一樣多。如果他將他的兒子作為燔祭獻給了神,那這個應許怎麼可能成就呢?亞伯拉罕必定想像了這麼一幅場景-他的兒子被獻祭之後焚化成了灰燼,一陣風下來,吹得灰燼無影無蹤。他可以想像得出他有多麼的絕望,「神的應許隨風而去」。
然而,到這個時候,亞伯拉罕的舉動遠遠超出了不問青紅皂白只是一味服從神旨意的範疇。在此前不久的另一次,當神威脅要毀滅罪惡之城所多瑪城和蛾摩拉城時,先祖亞伯拉罕抗議說:「無論善惡,你都要剿滅嗎?假若那城裏有五十個義人,你還剿滅那地方嗎?不為城裏這五十個義人饒恕其中的人嗎?將義人與惡人同殺,將義人與惡人一樣看待,這斷不是你所行的。審判全地的主,豈不行公義嗎?」(創世記18:23-25)
一個先知怎能與神的法令辯論呢?這不是謙卑的服從。但神悅納了它,並最終應許說如果兩城裡能找出十個義人的話他就不會剿滅它們。(兩城找不出十個義人,只有羅得和他的兩個女兒最終從它們的毀滅中被拯救。)
呈現在眼前的遠不止這個。亞伯拉罕要求神對自己真實。因著相信神是信實的,他將他所有的信心都放進了神的信實裡。這就是為甚麼當他聽到似乎有違於那種信實的事情之時,他會起反應。聖經宣稱「神的言語,句句都是真實的」(箴言30:5),亞伯拉罕面對神叫他獻祭兒子的命令時,同樣是進退兩難的。要是他祭獻了以撒,神的應許怎能成就呢?他本可以對自己說「我不知道怎麼回事,但沒關係。神命令我毀滅了他,我就毀滅了他。我只是不加疑問地服從的他的旨意。那個應許能不能成就,那是他的問題,不關我的事。」
但亞伯拉罕沒有這麼想。他知道叫他在神的眼裡稱義的信心僅僅是神的信實的一種反射。太陽產生了光,耀眼的光。月亮只不過是毫不費力地反射它,但因著它迎面地對著太陽,所以完完全全地反射出了它的光。取走月亮,太陽閃耀的光芒將完全不受任何影響,但如果移走太陽,那月亮將完全沒有光芒。所以神產生了信實,就像太陽產生了光芒一樣,亞伯拉罕的信心就像月亮的光芒一樣-不過是神榮耀的信實的反射。
然而亞伯拉罕堅持這種信心。像亞伯一樣,他繼續追隨這 世間唯一的真宗教:真信心,也像亞伯一樣他因此而得讚許:「亞伯拉罕因著信,被試驗的時候,就把以撒獻上。這便是那歡喜領受應許的,將自己獨生的兒子獻上。論到這兒子曾有話說,從以撒生的才要稱為你的後裔。他以為神還能叫人從死裏復活。他也彷佛從死中得回他的兒子來」(希伯來書11:17-19)。
神榮耀了亞伯拉罕並把他的兒子交還給了他。他已經通過了至高的考驗。他曾樂意把他生命中最大的祝福-他唯一的真兒子-退回給神,如今他使他的信心得以完全,相信神將通過叫他的兒子復活而仍舊使他成就神的應許。因為這一點,亞伯拉罕領受了一個非常特別的稱號。他被稱為神的朋友。許多個世紀之後,猶大的一位公義之王約沙法向神禱告說:「我們的神啊,你不是曾在你民以色列人面前驅逐這地的居民,將這地賜給你朋友亞伯拉罕的後裔永遠為業嗎?」(歷代記下20:7)神自己也曾說以色列國為「我朋友亞伯拉罕的後裔」(以賽亞書41:8)。耶穌早期的一位門徒和他的親兄弟雅各也寫到了亞伯拉罕的信心,還說「他又得稱為神的朋友」(雅各書2:23)。
古蘭經證實了這個稱號:「真主曾把易卜拉欣(亞伯拉罕)當做至交」(古蘭經4:125)。這裡的阿拉伯詞語是khalilan,「朋友至交」的意思,因此在伊斯蘭裡亞伯拉罕從此總是被叫做是khalilullah,真主的朋友。然而,古蘭經沒有為這個稱號給出解釋。
而在聖經的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到越來越多表明甚麼是真信心的闡釋。神想與他的子民有一種活生生的關係。他期望的這個遠超越於嚴格地服從宗教程序,恪守禮儀和重複地堅持規定的禮拜動作,禮拜次數,禮拜時間等等。在我們繼續下去的時候,這會變得甚至更加明顯。現在,讓我們標出亞伯拉罕的識別符號-真信心。神並沒有強制性地將他的義投影到亞伯拉罕身上,期望他用完全的義做回應,服從他的每一個指令。無論一個人怎樣地虔誠、敬畏或投入,他都比不上神完全的義。他的罪會一次次地將他拉倒。
神選擇了將他的信實投射到亞伯拉罕身上,當先知始終用信心來回應,並聽從吩咐要將他的兒子當做供物獻祭神而使它最終得以完全時,神悅納了他。當講到我們先前說的高潮部分,那還有更多的話要講。我們將看到亞伯拉罕獻祭的信心如何只是神將要啟示的他的獻祭之愛的預表。然而,眼下,讓我們接著講述以色列的歷史中下一位先祖摩西的故事,看一看神為他的民制定的計劃和目標是如何繼續發展和成長的。
摩西:面對面認識神的人
四百多年過去之後,神再次去直接與他的民溝通。在埃及作為王子享受了四十年的榮華富貴之後,在西奈山的曠野裡作為躲避審判的逃亡者艱難地生活了又一個四十年之後,摩西突然發現他自己與以色列的神面對面了。神叫他救國民脫離法老的統治,經過一系列的災禍最後使埃及人放棄了抵抗之後,摩西在把民眾帶領到應許之地迦南的路上,進到了這同樣的曠野裡。
這個著名故事的最後一幕需要在這裡重新講一遍。在來自神的一位天使一夜之間將埃及每個家庭的頭生子都殺死之後,法老這才讓步。只有聽從了神的話用逾越節的羔羊做了獻祭的以色列人被免除了災禍。他們被吩咐去「拿一把牛膝草,蘸盆裏的血,打在門楣上和左右的門框上」(出埃及記12:22),然後被進一步告知「這例,你們要守著,作為你們和你們子孫永遠的定例」(出埃及記12:24)。死亡天使就會越過他們的家。當神與他子民的關係在進步的時候,一種清晰的趨勢在發展。亞伯供出羊羔的血作為贖罪祭,預表著一種遠遠比這大的獻祭將會到來。亞伯拉罕願意獻祭他的兒子以撒成為類似更大獻祭將要到來的標誌。現在,以色列民被吩咐將他們宰殺羊羔流的血灑在門框上。真信心開始自我定義了。神所有真子民的希望-獨自寄托於他的恩典裡而不是出自於他們的義-日益聚焦在神真正的羔羊將來要獻的流血祭上。真信徒洞察到了這一點,而將他們的信心寄托到了還未完全啟示的神的救贖恩典裡。
他們出埃及之後不久,神吩咐摩西:「你往百姓那裏去,叫他們今天明天自潔,又叫他們洗衣服。到第三天要預備好了,因為第三天耶和華要在眾百姓眼前降臨在西奈山上」(出埃及記19:10-11)。第三天當神的同在顯明在山上時,眾百姓都發顫了。神在那裡直接對百姓講話,給了他們十條誡命,此後十誡成了猶太教道德律法的主心骨。那是一個獨特的場景,神為這一刻一直預備了好幾個世紀。
不是一個天使以天上中介的身份探訪摩西。神親自臨近先知和百姓之間,表達他今後想靠近以色列的百姓的願望。為顯明他在他們當中的存在,神告訴摩西要建造一個上面帶有施恩座的法櫃,說:「我要在那裏與你相會,又要從法櫃施恩座上二基路伯中間,和你說我所要吩咐你傳給以色列人的一切事」(出埃及記25:22)。
百姓得到了能證明神親自在他們當中同在的看得見的明證。每次摩西進入到他所建造的作為安放法櫃的神聖帳幕裡時,就有「雲柱降下來,立在會幕的門前,耶和華便與摩西說話」(出埃及記33:9)。當人們看見雲柱時,他們就會起身敬拜。 這個故事的結局是:「耶和華經常與摩西面對面說話,好像人與朋友說話一般」(出埃及記33:11)。神願意這麼直接地對他和百姓說話以顯明他在他們當中的同在,這讓摩西受寵若驚。他對神說:「豈不是因你與我們同去,使我和你的百姓與地上的萬民有分別嗎?」(出埃及記33:16)
摩西非常大膽地禱告「求你顯出你的榮耀給我看」。耶和華回答說:「我要顯我一切的恩慈,在你面前經過,宣告我的名。我要恩待誰就恩待誰,要憐憫誰就憐憫誰」(出埃及記33:18-19)。
論到這裡,甚至眼下神所顯明的同在和寵愛都要遠遠超越伊斯蘭裡一切可比的東西。神與子民之間更大的親密、相交、恩典和寵愛會到來,但即使就目前神與他子民的關係而言也已經遠遠超過了穆斯林的最高指望。神親自在他們當中的同在是可以看見的。特別彰顯他同在的雲柱白天盤旋在施恩座上,晚上還閃耀發光。雲柱往哪裡走,百姓知道往哪裡跟,並儘量去接近神,因為他就住在百姓中間。
當摩西從西奈山上帶著神親自刻有十誡的兩塊法版下來的時候,「摩西不知道自己的面皮因耶和華和他說話就發了光」(出埃及記34:29)。當他每次跟主說完話從帳幕出來的時候,「以色列人就會看見摩西的面皮發光」(出埃及記34:35)。古蘭經證實了神與摩西之間那種獨特的直接的關係:「真主曾與穆薩直接對話」(古蘭經4:164)。它沒有進一步再講甚麼,只是證實了他們之間這特殊的關係。聖經中摩西的故事用這句話作為總結:「以後以色列中再沒有興起先知像摩西的。他是耶和華面對面所認識的」(申命記34:10)。
亞伯拉罕被稱為神的朋友。摩西面對面地與神說話,正如一個人與他的朋友說話一般。我們這裡看到,神至高的意圖正在穩步地漸漸向前啟示。神的同在如此親近地顯明出來,以至於當他對他說話時摩西的臉都發光。神所行的遠遠超越了宗教的定例。他的終極願望是叫他的民能親自與他建立關係,直接與他相識,隨著時間的推移,這願望正在一步步地被啟示出來。
不幸的是,神直接緊密的同在給他和以色列百姓之間帶來了持續的緊張和衝突。他們反反復復地不信任他且反叛他。就在剛一開始,當神叫全國百姓要聽他的話和領受他的十條戒律時,眾百姓就對摩西說這話,「求你和我們說話,我們必聽,不要神和我們說話,恐怕我們死亡」(出埃及記20:19)。在摩西上山與神交談了四十天的時候,百姓起來反叛,並企圖擺脫他的同在和在他們身上的權柄。他們鑄造了一個金牛犢,並且拜它,立即進一步盡他們所能地打破每一條戒律,正是要針鋒相對地告訴他他們對他的想法。
神內在的憤怒何其深。他一次又一次地威脅要毀滅他們。「我看這百姓真是硬著頸項的百姓。你且由著我,我要向他們發烈怒,將他們滅絕」,神如此宣稱(出埃及記32:9-10)。一位慈愛而公義的神同在一國不聖潔的惡貫滿盈的百姓當中-衝突在所難免。國民百姓不想向神走近。因著他們的不信,他使他們在曠野裡流浪了四十年,以最少的食物和水供應他們。不顧他對他們的一切恩寵,百姓就是不肯走近他。在他們中間住得如此接近,他們的罪惡和硬心腸不可避免地跟他的公義和聖潔產生尖銳的矛盾。
「摩西宣稱,以色列阿,現在耶和華你神向你所要的是什麼呢?只要你敬畏耶和華你的神,遵行他的道,愛他,盡心盡性侍奉他,遵守他的誡命律例,就是我今日所吩咐你的,為要叫你得福(申命記10:12-13)。在這裡摩西揭示了神的終極目標-在互親互愛和對他服從的基礎上建立一種相互的關係。儘管他規定了各樣的宗教禮儀形式和律例,以不斷產生至少對他有形式上的崇拜,但他們仍與他反目。從他們心裡的最深處,他們就不想進入他的純潔、正直、信實和愛裡。很簡單,他們寧願做回他們先前在埃及的奴隸身份,也不願意靠著信心住進他的信實裡,不願意容許他的靈來檢驗他們的心和靈的深處。
某一時刻,在厭煩了每天吃神從天上 降下的嗎哪之後,「他們中間的閒雜人大起貪欲的心。以色列人又哭號說,誰給我們肉吃呢,我們記得,在埃及的時候不花錢就吃魚,也記得有黃瓜,西瓜,韭菜,蔥,蒜。‘現在我們的心血枯竭了,除這嗎哪以外,在我們眼前並沒有別的東西」(民數記11:4-6)。後代人用宗教的虔誠榮耀嗎哪為來自天上本身的食糧,但那個時候的以色列人只是一味地向摩西抱怨:「我們的心厭惡這淡薄的食物」(民數記21:5)。
他們一旦進入了迦南地,施恩座上那可見的雲柱就逐漸消失了。每日供給他們飲食的嗎哪也停止了。神可見到他們不配或不能反映他的義,如果他繼續這麼一目了然地顯明他的同在的話,他們只會遭來列怒和審判。於是他放開百姓,仍住在他的子民當中,但收回了他可見的同在,以避免進一步面對面的衝突。當其後一代一代的人來了又去的時候,神總是耐心地察看著和等待著。過了一些世紀以後,神再次開始讓以色列民感受到他的同在。另一個人興起來了,他對神有燃燒般的炙愛,他是個能統一以色列國的強人,神轉而與他建立,似乎他對以色列國的一切希望都要開始具體實現了。
大衛:一個合神心意的人
當大衛做了以色列王的時候,神說:「我尋得耶西的兒子大衛,他是合我心意的人,凡事要遵行我的旨意」(